6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6q,亚洲美女性爱电影在线观看

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
發布日期:2007-10-23 15:26 字體:[ ]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五”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決策部署,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2005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比“九五”末增長8.6%,主要農作物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但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不能適應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發展高效外向農業的需要,農機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為加快發展全省農業機械化事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農業機械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十一五”時期,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兩個率先”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服務高效外向農業發展為重點,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和作業服務水平,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主要目標任務是: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農林牧漁業生產機械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全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全面提高現代高效農業裝備水平,部分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到201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350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6萬臺,聯合收割機8萬臺,水稻插秧機6萬臺,精少量播種機13萬臺,秸桿還田機械4.5萬臺,植保機動施藥機械70萬臺。全省水稻種植、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到40%和90%以上,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加快突破油菜、玉米種植和收獲機械化,油菜種植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20%,玉米種植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10%和15%。
  二、加快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步伐
  (三)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重點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繼續鞏固和發展水稻收獲機械化,積極推廣低溫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設備,推進水稻生產向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全面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組織實施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機化推進項目。積極開發推廣技術先進、可靠性好、經濟適用的油菜種植和收獲機械。在玉米主產區積極試驗示范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努力提高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
  (四)大力發展高效特色產業生產機械化。建立特色農業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加快園藝、漁業、畜牧、設施農業以及農產品冷藏、保鮮、加工等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促進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繼續扶持建設省級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和示范基地,支持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引進吸收、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各地要切實加強農機化示范基地(區)的建設,充分發揮基地的引導、示范和帶動作用。到“十一五”期末,在全省不同區域建設10-20個高效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和5個加工機械化示范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
  (五)加快農業機械裝備升級換代。積極發展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農機裝備。加大配套農機具研究開發力度,優化動力機械的配置利用。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農業機械,積極探索精準農業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大力推廣節水、節藥、節肥、節能、節種等新型農機及秸稈機械化還田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到“十一五”期末,力爭全省農作物秸桿機械化還田率超過50%。大力推廣新型植保機動施藥機械,全省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三、進一步增強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
  (六)推進農業機械產、學、研、推資源整合。充分發揮我省農機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科研力量相對雄厚的優勢,鼓勵支持農機生產制造企業、科研院所和試驗推廣部門加強合作,逐步形成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健全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建立省農機化創新基地,加快研制開發適應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加大對農機關鍵裝備技術創新的投入,對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規模化高效農業裝備等一些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裝備關鍵技術組織聯合攻關,不斷提高農機自主創新能力。
  (七)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認真貫徹《江蘇省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加強對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和行業管理,引導農機工業健康有序發展。支持有條件的農機企業承擔研究開發任務,承擔或參與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設。對農機制造企業生產銷售的農機產品,繼續實施稅率優惠政策。鼓勵農機企業引進國外先進適用技術,對引進重大裝備以及承擔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對省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農機裝備產品,實施首購政策。對消化吸收再創新、核心技術國產化程度高的先進農機產品,優先納入政府采購范圍。
  四、加強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八)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繼續加強農機試驗鑒定、推廣、教育培訓、安全監理和技能開發等公益性職能,重點強化縣級基地建設,不斷增加投入、完善設施,為廣大農民和企業提供培訓、技術指導等公益性服務。各級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機構要加強與生產銷售企業、農民專業服務組織的協調配合,創新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模式。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要加強農機管理、服務職能,積極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途徑。
  (九)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加強指導服務,引導農民通過機具、技術、勞動等要素的合作,建設農機專業協會、合作社、股份制專業服務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引導農機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實施品牌戰略,逐步做大做強農機服務產業。積極培育、規范農機銷售、作業和維修市場,大力發展農機服務中介組織,建立健全覆蓋生產、銷售、科研的省市縣相連的農機化信息網絡,全面提高農機服務水平。鼓勵支持農機跨區作業,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提高質量。到2010年,全省農機作業年收入達到150億元,扶持發展1000個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壯大10000個農機大戶。
  (十)提高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素質。加強農機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依托高校、職業技術學院等機構建立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通過崗位培訓、技能培訓、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推進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大力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將農機職業技能鑒定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現代農民教育工程結合起來。“十一五”期間,全省培養優秀農機管理人才100名、農機科技人才1000名、農機技能人才10000名,為實現農機化發展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加大對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普通收費公路對農民個人和服務組織從事農機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插秧機及運輸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的車輛,免收通行費。高速收費公路對運輸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的車輛免收通行費。對從事農機作業及相關技術培訓的收入,免征營業稅。金融、保險等部門要加大對農機服務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放寬條件,簡化手續。各地要結合實際,采取扶持政策措施,促進農機服務合作組織發展。
  五、努力提高農業機械質量監管和安全生產水平
  (十二)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和標準化建設。制定和完善農機裝備生產企業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農機質量投訴和質量調查工作機制,堅持打假和扶優并舉,加大執法檢查力度,規范市場秩序,維護農機生產企業和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強化省級農機產品試驗鑒定基地建設,加強農業機械試驗鑒定和質量認證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加大執行農業機械化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力度,增強農機企業的標準化意識和應對技術壁壘的能力,提高農機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依法加強農機維修網點管理工作,制定農機維修崗位規范,實行農機修理工就業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積極扶持區域性高性能農機維修中心建設,提高高性能機具的維修質量。
  (十三)加強農業機械安全生產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將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內容和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嚴格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大對農機安全生產的投入,改善農機安全生產設施裝備條件。各級農機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強化農機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法制意識,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農機、公安、交通、安監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經常性地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檢查和專項整治活動,切實加強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及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監督管理,切實提高農機牌證管理率,排除事故隱患,防止和減少重特大農機事故發生,促進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形勢好轉。到2010年,全省建成500個“平安農機”示范鄉鎮,農機萬臺死亡率比“十五”期末下降1.8個百分點。
  六、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
  (十四)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保障作用,將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農機化發展主要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核內容,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農機化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確長遠目標和階段性工作重點,加強目標責任考核,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各級農業機械管理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落實目標任務,加強檢查考核,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公共服務職能。
  (十五)進一步增加農業機械化投入。各級財政對農機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長,重點加強對農機科技攻關、試驗示范、推廣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扶持。“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民購置農機補貼,并根據我省農機化發展狀況適當調整農機購置補貼的品種和范圍。通過政府引導、財政扶持、市場配置等途徑,充分調動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投資農機化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農機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以國家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按照國家和省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嚴格執行《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印發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農〔2005〕11號),按照公開、公正、及時有效的要求,做好財政補貼農機具選型工作,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強化監管,充分發揮好補貼資金的作用,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快速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