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關于印發進一步提升開發區
發展水平意見的通知
蘇政發〔2008〕12號 2008年1月18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關于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發展水平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發展水平的意見
開發區是我省開放型經濟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十一五”時期是“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關鍵階段,繼續做好開發區工作,具有更加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認真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全省開發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建設發展水平,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開發區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緊緊抓住國際資本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新機遇,以創業創新創優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點,推進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全省先進產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體制創新的示范區和現代化的新城區。
(二)奮斗目標。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大力促進開發區在產業發展水平上取得新提升,在自主創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在集約開發水平上取得新進展,在環境建設水平上取得新飛躍,力爭到“十一五”期末,開發區經濟總量與“十五”期末相比實現翻番,財政收入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5%上升到35%,利用外資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期末的70%上升到75%,進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期末的70%上升到7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基本原則。
1. 突出創新,科學發展。把推進開發區自主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突出抓手,堅持好中求快、優中求進,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速度和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
2. 引領開放,率先發展。更好發揮開發區在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開放,繼續保持開發區在所在區域中的率先態勢,進一步確立江蘇開發區在全國開發區中的優勢地位,培育實力較強的開發區參與世界同類區域競爭的能力。
3.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擺在開發區建設發展的重要位置,推進開發區產業和諧、生態和諧、社會和諧,使開發區在壯大公共財力、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從開發區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
4. 分類指導,統籌兼顧。統籌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和不同發展層次開發區的發展,根據開發區具體發展階段、發展特色、和發展需要,采取具體政策措施,加強引導和協調。以項目建設為重點,推進開發區互動發展,形成以強帶弱、資源共享、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二、發揮科學規劃的先導作用
(四)科學編制開發區規劃。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先進規劃理念,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資源和能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特色,以主導產業、發展空間、功能區塊、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及生態保護為主要內容,科學編制和修訂開發區規劃。把開發區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形成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相統一的規劃體系。
(五)逐步調整和擴大相關開發區規劃范圍。認真貫徹國家關于開發區建設的各項政策,加大協調溝通力度,根據發展實際需要,促成原規劃范圍已經完成開發建設的開發區,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依法采取置換用地、擴區等方式調整和擴大開發區的規劃范圍。按照新的發展定位和發展要求,做好新批省級開發區規劃制定和修編等各項工作。
(六)加強開發區規劃管理。嚴格落實規劃管理措施,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開發區的規劃制定和調整按照有關程序報批。經批準的開發區規劃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加大對規劃執法力度,嚴格按照批準的開發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組織實施建設,堅決杜絕規劃執行的隨意性,保障規劃實施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三、大力提升開發區產業發展層次
(七)積極促進產業集聚。緊緊抓住國際資本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引導企業和項目向開發區集中,以引進龍頭企業、“旗艦”項目為重點,著眼于延伸主導產業鏈,推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形成一批區域特色產業園區。堅持以各類開發區為依托,加快構筑“四沿”產業集聚帶。沿滬寧線的開發區致力于建成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成為我省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域。沿江的開發區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基礎原材料產業和港口物流業。沿東隴海線的開發區加快建成新興的制造業密集帶和蘇北振興的先導拉動區。沿海的開發區依托海洋和港口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逐步建成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新型能源基地。
(八)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集中力量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化學工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軟件等優勢產業,努力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積極跟蹤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培育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廣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
(九)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把積極推進服務業發展作為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開發區服務業總量翻一番,建成10個高水平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堅持制造業和服務業互動并進,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突出發展金融、物流、科技研發、商務服務、信息咨詢等服務業。積極引進國際外包企業,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和企業大力承接軟件外包、業務流程外包,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15-20個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
四、強化開發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十)集聚整合創新資源。積極推進開發區從產業服務平臺向創新發展平臺延伸,大力吸納和引進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資金、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機構、先進設備和高科技項目等各類創新資源。著力推動蘇南等地發展較好的開發區抓住跨國公司科技研發全球化、外資企業研發本土化的重大機遇,引進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并通過配套協作、合作研發、購買專利等方式,積極促進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集聚整合。不斷創新機制,鼓勵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在開發區內開展合作,促進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
(十一)加快建設創新載體。按照業務特色化、服務標準化、管理信息化、機制市場化的要求,支持開發區依托現有基礎和優勢產業,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創業中心、孵化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提高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質量,擴大孵化器規模。經國家和省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省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對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的孵化器等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立項支持。
(十二)重點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堅持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重在消化吸收再創新,把抓好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作為開發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措施。采取具體措施鼓勵企業重點抓好主導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技術和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加強對引進的技術、裝備的技術方案、工藝流程、質量控制、檢測方法、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集成和提升的再創新,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構建富有效率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體系和模式,鼓勵和引導企業與跨國公司建立技術戰略聯盟關系,參與跨國公司主導的技術研發活動,或通過合作研發設計、聯合承包工程、配套協作制造等方式積極承接技術外溢,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再創新。加強對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引導,省科技專項經費、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財政科技經費對開發區符合條件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立項支持。
(十三)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按照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管理規范化的原則,鼓勵支持建立各類創業創新風險基金。各級政府充分發揮在創新投入中的導向作用,充分運用財稅等政策杠桿,引導和鼓勵科技投入。經批準在企業建立的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五、不斷創新開發區體制機制
(十四)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按照“精簡、效能、統一”和“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原則,設置開發區管委會及其內設機構。開發區管委會為所在市、縣(市、區)政府派出機構,原則上不得與所在行政區合并管理或取消管委會建制。省級開發區管委會按不低于副處級設置,開發區管委會機構編制納入當地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制定《江蘇省開發區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委會管理職能和管理權限。優化開發區管理運行機制,理順區內與區外、條條與塊塊、管理與服務的關系。鼓勵開發區開展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十五)創新開發區開發機制。堅持政企分開,建立健全以開發總公司為投資開發主體的開發機制。鼓勵引導外資、民資和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開發區基礎設施。鼓勵具備條件的開發公司運用發行企業債券、上市等現代金融工具籌集開發資金。各級政府繼續落實好對開發區建設發展的投入。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蘇北振興的意見》(蘇發〔2005〕10號),對蘇北各縣(市),以2004年為基期年,到2007年,新增地方財政收入省集中部分予以全額返還,返還資金由各地建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區成立擔保公司,對已成立的擔保公司,省里可按有關規定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中給予支持,幫助開發區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六、促進開發區功能拓展和整合
(十六)強化開發區功能開發。把不斷拓展和完善功能作為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開發區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強化不同開發區產業特色功能,努力形成各有側重、特色明顯、多元并舉、相互配套的開發區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開發區各項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開發區要素資源吸附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對周邊輻射帶動能力。正確處理開發區與母城的關系,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會計、審計、律師、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逐步增強開發區社區功能,促成開發區向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發展。
(十七)建好用好各類特殊監管區。著眼于完善政策、理順機制,建好用好現有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中心)、“區港聯動”試點區、綜合保稅區及其他各類特殊監管區,發揮其在開發區建設和區域開放中的獨特作用。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出口加工區疊加保稅物流功能的工作要求,大力支持昆山等出口加工區開展試點工作,加快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建設步伐。跟蹤國內保稅港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建設動態,盡早啟動我省類似區域建設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率先探索自由貿易區建設工作。
(十八)推動各類特色產業園區發展。按照明確功能定位、強化發展特色、發揮比較優勢的思路,進一步推動開發區內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加強各類特色產業園區的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功能整合,不斷提升開發區的發展水平。
七、努力推進開發區可持續發展
(十九)提高集約開發水平。積極推動重大工業項目向開發區集中、優質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安排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對于超億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用地計劃予以專項安排。調整和優化開發區用地結構,落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措施,提高開發區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的項目投資強度應高于省政府規定的所在地標準。引導中小企業向多層標準廠房集中。工業用地經過生產性改造、提高容積率、增加建筑面積的,相應減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鼓勵開發區和區內企業盤活土地存量。
(二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決落實環保優先方針,認真做好開發區環保規劃,加大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開發區建設同步推進。嚴格執行國家環保產業政策,認真做好事前環保審批、項目環保審核、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建立健全退出機制,加快淘汰污染企業和高能耗企業。制定、完善各級、各類開發區的環保和生態標準,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系列標準認證工作,加快生態園區建設。
(二十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引進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循環利用資源的項目。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生態化改造,運用清潔生產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建設循環型企業。加強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鏈建設,建立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循環經濟機制。充分利用省級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著力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加快建設節能型園區,鼓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節能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先進管理方式、采用高效節能產品、使用清潔能源等方式,降低資源消耗量,增大資源開發、利用深度。
八、積極引導掛鉤合作與聯動開發
(二十二)加快促進產業轉移。順應產業梯度轉移規律,大力促進蘇南產業向蘇中、蘇北轉移,積極探索和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以開發區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轉移模式。堅持產業轉移與改造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同步實施。蘇南開發區要在產業轉移中提升產業層次,拓寬發展空間,營造競爭新優勢。蘇北開發區要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資本轉移和蘇南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承載產業轉移能力。
(二十三)積極開展南北掛鉤共建工作。認真落實《關于支持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政策措施的通知》(蘇政發〔2006〕119號)精神,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導向、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原則,積極推進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進一步加強對蘇北開發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省政府關于促進蘇北地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蘇政發〔2004〕13號)中規定的省每年給予蘇北各縣(市)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500萬元補助的政策延長至2007年。
(二十四)推進開發區跨江聯動開發。進一步發揮沿江開發區在沿江開發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引導兩岸開發區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廣泛開展戰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開發。繼續支持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發展,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探索沿江聯動開發的新思路、新模式。大力提升蘇中開發區的發展水平,《省政府關于促進沿江開發的若干意見》(蘇政發〔2003〕93號)對蘇中三個省轄市沿江重點開發區每區每年獎勵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蘇中沿江8個縣(市)重點開發區每區每年獎勵額度不超過500萬元的優惠政策延長一年,執行至2007年。《省財政廳關于促進蘇中“政策洼地”地區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蘇財預〔2005〕32號)中給予部分蘇中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00萬元補助政策延長一年,執行至2007年。
九、進一步增強開發區環境競爭力
(二十五)切實提高行政服務效能。實行“一站式”服務、窗口辦結制、收費一表制等制度,簡化項目審批手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商務成本。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培育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廣電子政務,建立健全開發區網絡服務和信息管理平臺。優化開發區通關條件,提高通關效率。
(二十六)積極構筑智力平臺。分層次、按類別、有重點地引進國外綜合性、專業性、應用型人才。建立健全智力要素的引進、使用和評估機制,探索適應開發區發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方式和培訓管理模式。
(二十七)大力促進和諧發展。堅持統籌發展、兼顧利益、重在建設的方針,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推動開發區與周邊地區聯動互動,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利益,維護開發區企業職工合法權益。
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十八)建立領導責任機制。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本區域的開發區建設發展,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積極關心支持、主動抓好開發區工作。政府各職能部門、開發區管委會及其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履行職能和職責,具體做好開發區建設發展的規劃、指導、協調、實施工作,認真研究解決開發區建設中的情況和問題。要以開發區工作為重要內容,強化對各級領導的業績考核,層層落實責任制度。
(二十九)健全綜合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全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作風,進一步加大對開發區工作的整體協調力度,大力支持和促進開發區建設發展。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領導為組長,各有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參加的“開發區重大工作和重大項目綜合協調小組”,切實幫助解決規劃、用地、融資、項目審批、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市、縣(市、區)政府也必須建立相應機制。
(三十)完善科學發展評價體系。認真實施《江蘇省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評價辦法》,從經濟實力、產業結構、人才狀況、科技能力、開放水平、集約程度、環境保護、社會貢獻和管理效能等方面綜合評價開發區的發展。不斷健全與完善發展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工作導向。堅持用科學發展的實績考核、任用開發區干部,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引領開發區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