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關于2007年50項重點工作完成情況的通報
蘇政發〔2008〕24號 2008年2月23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2007年初,根據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批準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省政府將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分解成50項重點工作,明確由省政府領導成員和責任部門負責落實。一年來,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各責任部門自查的基礎上,省政府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專項抽查,并對農村新五件實事、關系民生的十件實事完成情況進行問卷調查,邀請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視察檢查交通、水利重點工程建設情況。總體來看,50項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較好,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全面實現。省政府第一次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督查情況的匯報。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目標分解
1.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建設廳、電力公司)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完成預期目標。
2.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3.3%。(省環保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建設廳、水利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4.87%和7.96%。
3.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省財政廳、地稅局、國稅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237.7億元,同比增長35.1%。
4.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省外經貿廳、南京海關、江蘇檢驗檢疫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外貿進出口總額3496.7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其中出口2037.3億美元,增長27%;進口1459.4億美元,增長18.1%。
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左右。(省發展改革委、農林廳、勞動保障廳、海洋漁業局、鄉鎮企業局、統計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同比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6561元,增長12.9%。
6.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省物價局、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沒有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受國際國內市場多方面因素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3%,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但沒有達到年度控制目標。
7.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省勞動保障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9%。
8.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省人口計生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3‰。
二、任務分解
(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
9.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提高“三個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提高服務業投資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服務業稅收占全省地稅收入的比重。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商務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服務業,繼續發展和提升商貿、旅游、文化、體育等消費性服務業。(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交通廳、建設廳、科技廳、旅游局、地稅局、統計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實現服務業增加值9634.8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服務業完成投資4836.9億元,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地稅收入820.35億元,占全省地稅收入的比重提高1.12個百分點。實現社會物流總額7.4萬億元,物流業增加值1595億元,分別增長19%和17%;銀行和保險業總收入3559.61億元,增長40.1%;商務服務業總收入998.53億元,增長28.3%;科技服務業總收入141.93億元,增長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38.1億元,增長18.3%;旅游總收入2826.9億元,其中外匯收入34.69億美元,分別增長23.8%和24.5%;文化產業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經濟和服務業增長幅度;體育產業總收入17.3億元,增長24.5%。
10.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向研發和服務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南京中國軟件名城建設,做強做大一批軟件園和軟件企業,大力發展軟件外包,努力實現軟件業跨越式發展。(省科技廳、信息產業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4650億元,同比增長41.3%,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數碼相機等高技術含量電子信息產品發展勢頭較好,軟件收入占全行業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舉辦第三屆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博覽會,南京市成功申報“國家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省級以上軟件園已建、在建和規劃建筑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通過CMMI認證企業達58家。軟件收入832億元,增長62%;軟件出口16億美元,增長60%,其中軟件外包服務出口1.6億美元。
11. 推進制造業優化升級。做強做優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盡快形成銷售收入萬億元級產業。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紡織、輕工、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和生物等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全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65家。(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信息產業廳、外經貿廳、科技廳、國資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均超過1萬億元,雙雙成為萬億元級支柱產業。石油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435億元,增長24.7%;紡織產業7183億元,增長16.6%;輕工產業6734億元,增長25.1%;冶金產業7601億元,增長34.3%;建材產業1606億元,增長29.2%;新能源產業300億元,增長100%;新醫藥產業742億元,增長20.6%;前沿領域新材料產業647億元,增長33%;生物產業670億元,增長56%。全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83家。
12. 堅持突出重點、優化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00億元,增長18%。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270.6億元,增長21.8%。
(1)繼續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建設,建成劉山站、解臺站,基本完成藺家壩站主體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揚州、淮安、宿遷三市截污導流工程。基本完成新沂河整治主體工程,開工建設中運河駱馬湖堤防加固、新沭河整治等治淮工程。完成22公里海堤防護和保灘工程。蘇州、無錫兩市中心城區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實施里下河、沂北、寶應湖等重點區域洼地治理以及太湖地區重點引排骨干河道拓浚。(省發展改革委、水利廳、南水北調辦)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完成投資5.44億元,建成劉山站、解臺站,完成藺家壩站主體工程建設,揚州、淮安、宿遷三市截污導流工程全部開工建設。基本完成新沂河整治主體工程,中運河駱馬湖堤防加固工程開工建設,新沭河整治工程開始實施征地拆遷。完成36公里海堤防護和13公里保灘工程。蘇州、無錫兩市中心城區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里下河、沂北、寶應湖等重點區域洼地治理工程正抓緊實施,太湖地區重點引排骨干河道武南河拓浚工程全面建成。
(2)建成連云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加快啟動泰州、南京、崇啟過江通道,通榆運河北段工程,南京鐵路樞紐、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的建設;積極推進連云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南京以下長江深水航道和滬通、寧杭、沿海鐵路以及滬寧城際鐵路建設前期工作。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建成京福高速公路徐州繞城西段、沿江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段、揚溧高速公路鎮江至溧陽段。開工建設寧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啟揚高速公路江都至海安段、通嘉高速公路無錫至張家港段。(省發展改革委、交通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
(基本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連云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基本竣工。泰州長江大橋已開工建設,南京長江四橋奠基,崇啟過江通道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通榆運河北段工程開工建設,南京鐵路樞紐完成投資10億元,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完成初步設計。連云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預可研報告編制完成,南京以下長江深水航道完成總體推進治理方案,滬通鐵路項目建議書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寧杭鐵路項目建議書獲國家批復,沿海鐵路項目建議書編制完成,滬寧城際鐵路可研報告已報國家發改委。新增高速公路203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徐州繞城西段、沿江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段、揚溧高速公路鎮江至溧陽段建成通車。寧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初步設計基本完成,但因沿線地方政府要求調整線路和增加互通數量推遲了土地預審報批工作,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進行工可審批。啟揚高速公路江都至海安段、通嘉高速公路無錫至張家港段初步設計已獲省發改委批準,征地拆遷等工作全線啟動。
(3)繼續抓好電力重點項目建設,新增電力裝機容量470萬千瓦,新開工建設電源項目500萬千瓦,完成電網投資和改造210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電力公司)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00萬千瓦,新開工建設電源項目500萬千瓦,完成電網投資和改造227億元。
(4)開辟新航線尤其是國際航線,引進新的基地航空公司,提升南京祿口機場服務能力。完成蘇南機場改擴建工程。(省發展改革委、交通廳、南京祿口機場公司、民航江蘇安監辦)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南京祿口機場開通4條國際客運航線,新增國內航線10條,客運量突破800萬人次,貨運量突破1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1%和18.4%。深圳航空公司南京基地投入運行,并開通南京至太原、長春航班。無錫機場改擴建一期工程竣工,新候機樓已于2007年9月28日投入使用。
(5)加快推進淮安富士康科技城、無錫海力士集成電路二期、南通王子造紙、如東天然氣儲備與發電、鹽城風力發電基地、常州特高壓變壓器和中郵航空速遞物流中心,以及國家批準的南汽名爵自主品牌汽車、東風悅達起亞第二工廠、長安福特第二工廠、上汽儀征轎車擴建等汽車項目和中遠川崎增資擴建、熔盛重工等船舶制造項目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外經貿廳、科技廳、信息產業廳、電力公司)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淮安富士康科技城一期工程竣工投產,無錫海力士集成電路二期項目全部建成,南通王子造紙80萬噸高檔紙項目開工建設,如東LNG項目建設達到序時進度要求,大豐、啟東風電項目開工建設,濱海、射陽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正抓緊進行,常州特高壓變壓器項目按計劃開工建設,中郵航空速遞物流中心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南汽名爵自主品牌汽車、東風悅達起亞第二工廠、長安福特第二工廠項目建成投產,上汽儀征轎車擴建項目按計劃進度實施,中遠川崎增資擴建、熔盛重工船舶制造項目分別完成投資13億元和21億元。
13. 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共同發展。
(1)出臺并實施沿海發展總體規劃,啟動新一輪沿海開發,推進沿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布局。加快連云港建設步伐,逐步發揮帶動沿海和振興蘇北的龍頭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交通廳、水利廳、外經貿廳、海洋漁業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已下發實施。開展“江蘇沿海地區綜合開發戰略”項目研究,形成綜合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編制形成沿海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調整規劃和港口建設布局規劃。連云港至臨沂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連鹽鐵路前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連云港港27#、28#兩個泊位建成,新增通過能力75萬標箱/600萬噸。積極推進沿海重點產業尤其是連云港、洋口港等大石化項目布局并做好前期工作。基本編制完成連云港港總體規劃,圍繞連云港港建立自由貿易區、自由港、保稅港等問題展開可行性研究并形成初步意見。
(2)進一步落實加快蘇北振興的各項政策,把深入推進“四項轉移”與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結合起來,積極支持南北共建開發區,加快蘇北新型工業化進程。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交通廳、外經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2026個,總投資993.8億元;預算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230.6億元,增長38.6%;蘇北5市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80個,科技先導型支柱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蘇北5市新增勞務輸出23萬人,總量達517萬人。10家南北共建園區引進項目106個,總投資110.3億元。組織省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金融機構等與宿遷市進行項目對接,簽訂投資合作項目25個,協議投資總額60.45億元,協議貸款金額36.96億元。
(3)以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為契機,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對接和融合,深入開展區域大交通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治理、信息資源共享、科技創新等專題合作,推進要素資源在區域內合理流動,加快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交通廳、外經貿廳、科技廳、信息產業廳、環保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做好《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長三角區域規劃的起草修改工作。認真落實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精神,推進滬蘇浙之間交通、能源、科技、環保四大平臺建設,完成區域大交通體系、生態環境治理、信息資源共享、科技創新等專題合作任務。加強與上海、浙江的溝通和協調,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的專題研究和實施工作,并就涉及區域發展全局的重大政策聯合向國家提出建議。
14. 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加強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工作。繼續推進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設,全省城市化率達到53%。加強城市管理,堅持公交優先,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強城市綜合功能建設,積極推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建筑節能工作,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省建設廳、人防辦)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江蘇省沿海城鎮帶規劃》基本編制完成,《長三角城鎮群規劃》正在修改。初步建立都市圈建設協調機制,穩步推進南京、蘇錫常、徐州都市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全省城市化率達到53.2%。全面啟動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張家港、昆山、吳江3市被建設部列為第三批試點城市。常州、無錫等7市出臺優先發展公交的政策文件,明確具體實施目標和對策措施。南京、常州、無錫3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通過評審,組織編制蘇州、南通、揚州、鎮江等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設規劃,將城市新區、新設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大學城等區域人防工程納入城市規劃統一管理。
(二)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5. 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三農”投入211.2億元,增加31.2億元。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和蘇北地區有效信貸投放,擴大農村小額貸款規模。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在各省轄市選擇1個縣(市)開展農業保險試點。(省財政廳、農林廳、金融辦、人行南京分行、江蘇保監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省財政安排“三農”投入230億元,比上年增加50億元。全省涉農貸款增加378.94億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幣貸款10.5%,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蘇北5市貸款增加408億元,增量占比11.3%,比上年末提高2個百分點。省級扶貧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增加到2.35億元,貸款規模增加到7億元。常熟、張家港、吳江等農村商業銀行收購、參股蘇中蘇北農村信用社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農業保險試點全面推開,主要糧食作物綜合參保率達70%,能繁母豬投保率達100%。
16.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外向規模農業,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新增高效種植面積24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60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鎮江等地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全面實施農產品出口振興計劃,建設一批農產品出口基地。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運用。(省農林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海洋漁業局、糧食局、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機局、質監局、外經貿廳、江蘇檢驗檢疫局、供銷社、農科院)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糧食總產達635億斤,增加27億斤;新增高效種植面積309萬畝、高效漁業面積80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72%,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安排82個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項目,改造崗坡地20萬畝。農產品出口16.38億美元,農業實際利用外資13.12億美元;重點培育62個農產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出口重鎮、重點品種和重點企業。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62.8億元,增長21.7%;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280項,新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0個;實施江蘇糧油加工拓展行動計劃,糧油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均超過700億元;全省供銷社系統擁有連鎖企業202家、連鎖網點28552個、農產品市場156家、為農服務社8036家,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1422億元,增長40.9%。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00個,帶動農戶380萬戶;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48家,入股土地面積21萬畝;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480家,社員45萬人。設立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實施88個技術創新項目和高效農業示范項目;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戶8.8萬戶,推廣寧粳1號等35個主導品種和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20項重大技術;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
17. 繼續辦好農村新五件實事。省安排補助資金61.7億元,比上年增加11.2億元。
(1)道路通達工程。新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新改建大中橋梁1000座,改建農村危橋4000座。(省交通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新改建大中橋梁1030座,改建農村危橋4396座。
(2)教育培訓工程。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傾斜。培訓農村勞動力240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30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10萬人。(省農林廳、勞動保障廳、教育廳、財政廳、扶貧辦)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38.67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4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10.8萬人。
(3)農民健康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92%。扶持經濟薄弱地區改造鄉鎮衛生院100個、村衛生室1000個,培訓農村醫療衛生人才12800名。(省衛生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5%。扶持經濟薄弱地區改造鄉鎮衛生院102個、村衛生室1000個,培訓農村醫療衛生人才28354名。
(4)環境整治工程。編制完成1500個“三類村莊”建設規劃,完成30%一般規劃保留村莊的平面布局規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6個,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22.32萬人。疏浚整治縣鄉河道、村莊河塘土方分別達到2億和1.5億立方米。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67.7萬座。建設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點20個,種畜禽場沼氣工程150個,“一池三改”沼氣池6萬戶。對200個村進行環境整治試點,選擇50個村莊開展生活污水相對集中處理試點。(省水利廳、建設廳、農林廳、衛生廳、環保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編制完成1568個“三類村莊”建設規劃和31%以上一般規劃保留村莊的平面布局規劃。6個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基本完成,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23萬人。疏浚整治縣鄉河道、村莊河塘土方均達到2.3億立方米。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80.69萬座。新建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點20個,種畜禽場沼氣工程150個,“一池三改”沼氣池8.34萬戶。200個試點村環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新建道路139公里、排水管道450公里、垃圾箱3800個、公共廁所130座,清理亂搭亂建4000處。50個試點村莊生活污水相對集中處理設施基本建成并投入運行。
(5)文化建設工程。扶持建設經濟薄弱地區100個鄉鎮文化站,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90萬戶,出版“三農”圖書和電子音像產品各100種,新建“農家書屋”1000個。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開展“送科普書籍、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省文化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建成經濟薄弱地區鄉鎮文化站114個,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29萬戶,出版“三農”圖書205種、電子音像產品132種,新建“農家書屋”2824個。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開展“送科普書籍、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共采購圖書69萬冊、送電影12.9萬場、送戲2771場。
18. 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和創業并舉,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0萬人,建設5-10個農民創業輔導示范基地。繼續實施“千村萬戶幫扶”工程,推進經濟薄弱村“八有”建設,幫助20%的貧困戶實現脫貧。(省勞動保障廳、農林廳、扶貧辦、教育廳、財政廳、民政廳、鄉鎮企業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2.04萬人。培育50個小企業創業基地,為農民創業提供系列化輔導和培訓。省財政安排整村推進“菜單式”項目扶貧資金1.5億元,24支駐縣扶貧工作隊共實施幫扶項目4450個,幫助25.5%的貧困戶實現脫貧。
19. 組織推進村企掛鉤,落實有實力的企業與經濟薄弱村掛鉤合作,幫助經濟薄弱村加快脫貧致富。(省經貿委、鄉鎮企業局、扶貧辦、農林廳、發展改革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共有1116家工商企業與經濟薄弱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27家省屬重點國有企業、52家百強工商企業、65家百強民營企業、250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以及部分合資企業參與千企幫千村工程,初步形成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和多企幫一村的格局,一批村企共建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三)以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為突破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0. 扎實做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
(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重點推進列入全國的“千家企業”和我省“百家企業”節能降耗,實施100項節能改造項目。加強電力節能調度。新建民用建筑嚴格執行50%的節能設計標準,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試點。(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建設廳、電力公司)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預期目標。以“千家企業”和“百家企業”為重點,對774個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監測重點用能設備6400多臺。圍繞冶金、化工、建材、電力和紡織等五大重點耗能行業,組織實施180項節能改造項目,其中100項基本建成,年可節約標準煤200萬噸。鼓勵大機組替代小機組發電,替代發電220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1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2萬噸。嚴格執行施工圖節能設計專項審查和建筑節能工程專項驗收制度,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執行50%的節能設計標準。啟動省級機關和南京、徐州、常州3市市級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試點,完成483幢機關辦公建筑能耗統計,選擇省教育考試院辦公樓進行建筑節能改造試點。
(2)進一步實施《江蘇省循環經濟試點方案》,組織130家單位開展循環經濟試點,500家企業進行新一輪清潔生產審核。(省經貿委、環保廳、發展改革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130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實施方案編制完成,已有63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以太湖、淮河、沿江和南水北調沿線四大流域為重點,完成800多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3)組織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綱要》,開展“八大行業節水行動”,全省萬元GDP水耗下降4%,重復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省水利廳、發展改革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南京、無錫市創建成為省級節水型城市,全面啟動無錫、淮安市等12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206家、節水型高校30所、節水型社區23個,完成節水示范項目216個。組織實施火電、化工、造紙、冶金、紡織等“八大行業節水行動”,建設一批“零排放”示范企業和節水型工業園區。全省萬元GDP水耗下降4%、重復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
(4)在省級機關廣泛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從節約用電、用水、燃油以及節約辦公用品入手,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健全資源節約機制,使資源浪費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建設節約型政府。(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經貿委、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對機關辦公場所電力線路進行分項計量改造,更換非節能燈具近5萬支。制定《節水型機關(單位)考核辦法》和《節水型機關(單位)考核標準》,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建立能源資源消耗統計制度,全面掌握128家省級單位前兩年能耗情況,對省級機關22個部門既有辦公建筑實施能源審計,機關能耗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21. 全面落實加強土地調控、管理和節約用地的各項措施,推行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擴大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試點范圍。新增耕地面積21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達標率100%。規范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收支管理,嚴肅查處各類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省國土資源廳、農林廳、財政廳、監察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制定實施《江蘇省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辦法(試行)》和《江蘇省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全省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624宗,出讓地價平均每畝16.2萬元。在75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試點,設立項目區197個,測算掛鉤周轉指標4.8萬畝。新增耕地面積28.7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爭先達標率100%。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規范出讓金收支管理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分配政策,制定符合我省實際的配套辦法,全省土地出讓金收入繳庫589億元。全省國土系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4636宗,已結案4536宗,收回土地面積12526.4畝,520人受到黨紀處分。
22. 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
(1)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飲用水源保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污染防治任務,完成淮河流域90%的重點治污工程,繼續抓好太湖流域漕橋河、太滆運河等主要出入湖河流綜合治理,促進長江江蘇段水質好轉。完成119個日供水1萬噸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寧鎮揚泰通地區新增區域供水通水鄉鎮70個,蘇北地區新增區域供水通水鄉鎮58個。繼續整治大氣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省環保廳、建設廳、水利廳、農林廳、發展改革委)
(基本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由于部分項目國家審批推遲,南水北調東線102項治污工程完成90項,完成率88%。淮河流域80項重點治污工程完成72項,完成率90%。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預期效果,去年底全湖平均水質為IV類,其中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6.8%和34.7%。繼續開展長江入江支流綜合整治,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保持較好水平。編制完成全省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制訂飲用水源地保護應急管理預案,依法核定1320個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基本完成113個日供水1萬噸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審批保護工作,取締關閉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排污口36個。寧鎮揚泰通地區新增區域供水通水鄉鎮90個,蘇北地區新增區域供水通水鄉鎮60個。加大火電機組脫硫和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啟動農業面源污染普查,并對全省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注:原119個日供水1萬噸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2個因實現區域供水被取締,4個因供水量不足不列入統計,現在日供水1萬噸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113個。
(2)加快建設“綠色江蘇”。新增植樹造林面積150萬畝,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6.8%和41%。(省林業局、建設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新增植樹造林面積166.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5%。
(四)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3. 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增加到10億元,實施一批對產業帶動性強、預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新建10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13家重點研發機構、6家重點實驗室、1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工程中心、8個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推進沿江留學人員創業帶建設,完成信息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省科技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教育廳、外經貿廳)
(基本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啟動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支持首批80家創新型企業進行試點。安排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12.69億元,重點實施專用芯片、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生物質能、軌道交通等重大產業和重大裝備再創新項目,帶動社會各類投資160億元。新建23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13家重點研發機構、8家重點實驗室、3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工程中心、36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11家行業共性技術中心。《江蘇省沿江留學人員創業帶信息平臺建設方案》和《江蘇省沿江留學人員創業帶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完成起草工作,但為與國家有關規定相銜接,根據人事部要求暫緩出臺。
24. 加強技術專利、商標品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全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20%和25%,其中發明申請量增長30%,注冊商標總量達20萬件。鞏固政府部門軟件正版化成果,穩步推進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省經貿委、科技廳、知識產權局、工商局、版權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專利申請88950件,同比增長67%,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6578件,增長62%;專利授權31770件,增長64%。全省注冊商標總量突破20萬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舉報投訴中心建設,嚴厲打擊侵犯注冊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行為。廣泛開展企業軟件正版化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已有200余家企業率先實現軟件正版化。
25. 實施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實施“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項目資助計劃,資助創新型項目200個,培養高層次人才2000名。啟動“長江工程師計劃”,實施“千名蘇商赴境外培訓計劃”,組織“百名留日博士江蘇行”活動。培養25名重點企業集團領軍人才,培訓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20萬人次。(省人事廳、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經貿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項目資助計劃,資助項目210個,資助金額997萬元,培養行業高層次人才超過2100人。啟動實施“長江工程師計劃”,選拔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242人、高級工程師2511人、工程師7300人。全面啟動“千名蘇商海外培訓工程”,首批60人已赴歐洲、澳洲接受培訓。組織125名留日博士“江蘇行”,簽訂合作意向162份。表彰40名重點企業集團領軍人才,組織培訓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20余萬人次。
(五)繼續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努力形成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保障。
26.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水平,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原則,進一步搞好事業單位改革。繼續做好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工作,制定全省及省級機關規范津貼、補貼實施辦法。(省政府辦公廳、省編辦、發展改革委、人事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蘇州、無錫等5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機構組建工作,統一建立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組建省畜牧獸醫局,并對省級畜牧獸醫事業單位進行整合歸并。在省農林廳農業局增掛蠶桑管理處牌子,理順省級蠶桑管理職能。研究提出森林公安體制調整方案,實行民用機場公安機構屬地管理。制定落實《江蘇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實施意見》。做好市縣統計調查機構整合組建工作。成立省監獄管理局領導下的國有獨資公司,履行監獄的生產經營管理職能。對省直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進行模擬分類,做好省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的掃尾工作。推進農墾集團、鹽業集團、徐礦集團等省屬國有企業分離辦中小學職能。完成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套改和離退休費增加審批工作,《江蘇省省直機關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實施方案》已經國務院批準,《江蘇省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實施方案》已經國務院備案同意并下發各市。
27.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和優勢企業集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嚴格產權交易和股權轉讓程序。(省國資委、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國有資本分布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中的比重超過70%,省屬企業國有資本在服務業領域的比重超過80%。省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187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85.4億元,利潤35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3%和150%。省屬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9戶,占總數的1/3。推進外部董事制度建設,創新監事會工作機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績效。省屬企業凈資產收益率12.5%,提高6.9個百分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115.6%,提高8.9個百分點。國有產權轉讓規范進行,省國資委備案核準的產權轉讓評估項目評估后增值52.9億元,增值率54.9%。
28.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擴大鄉鎮機構改革試點。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為重點,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完善“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體制。妥善清理鄉村債務,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省編辦、財政廳、農林廳、教育廳、發展改革委、水利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盱眙等23個擴大試點縣(市、區)鄉鎮機構改革正按計劃有序進行,將于2008年一季度全面完成試點任務。制定實施《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意見》,采取預決算審查、考核等有效措施,督促各地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縣本級預算。組織進行“鄉財縣管”改革“回頭看”,開展蘇南地區鄉鎮財政國庫集中收付改革試點。切實抓好鄉村債務控減工作,全省村級債務余額256.8億元,增長2.5%,同比增幅回落10個百分點。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總額64.5億元,省財政已安排化解資金19億元,有債務的69個縣(市、區)中有44個全面完成債務化解任務。
29.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深入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非稅收入全部納入國庫或財政專戶,進一步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加強非經營性資產管理。(省財政廳、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面推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省管縣財政工作機制。在全省工商系統和130個收費站全面實施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全部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地方分成部分全額繳入省級國庫。認真開展省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列入清查范圍的1999家單位已完成數據上報。
30.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落戶江蘇,加快地方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推動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進一步發展保險業,組建2家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提高保險服務水平。(省金融辦、人行南京分行、江蘇銀監局、江蘇證監局、江蘇保監局、發展改革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批準3家外資銀行分行開業,4家外資銀行設立支行。批準招商銀行揚州分行、華夏銀行常州分行開業。江蘇銀行宿遷分行、南京銀行泰州分行掛牌營業。南京銀行設立上海分行的籌建申請已獲銀監會批準。7家農村合作銀行獲準開業。新增上市公司33家,累計融資362億元,另有11家境內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募集資金75億元。南京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實現我省地方金融機構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零”的突破。紫金財產保險公司已獲中國保監會批準組建,利安人壽保險公司組建方案已報保監會。
31.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鼓勵民營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引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強做大。(省經貿委、工商局、鄉鎮企業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私營企業總數達74.44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2.2%;注冊資本總量1.3萬億元,增長31.06%。個體工商戶203.1萬戶,增長8.62%;注冊資金936.88億元,增長30.26%。超百億元民營企業達25家。組織認定100家省級民營經濟產業集群,評定26個省中小企業技術服務示范平臺。確定198個省中小企業專利新產品,中小企業專利申請量比上年增長110%以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注冊資本突破100億元。幫助123家民營企業實現境外上市融資,總融資額500多億元。
(六)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
32. 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全省實際利用外資保持全國領先,注重引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蘇中、蘇北地區。加快規劃和建設一批國際服務外包基地,積極引進研發和營銷環節,爭取服務業利用外資有新的突破。(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18.9億美元,連續五年保持全國第一。服務業利用外資占全省利用外資的比重達24.1%,同比提高7.2個百分點;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利用外資占制造業利用外資的比重達23.1%。蘇中、蘇北地區實際到帳外資70.9億美元,增長39.8%,占全省比重32.4%,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出臺鼓勵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工作意見,蘇南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帶建設初見成效。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7市被認定為國家級和省級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無錫高新區、常州軟件園等15個園區被認定為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引進研發和營銷環節取得明顯成效,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研發機構近170家。
33. 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著力培育出口品牌,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的比重。加快建設機電產品、軟件、醫藥、農產品、服務外包等出口基地。鼓勵和支持服務貿易發展。加快江蘇電子口岸建設,加強和改進口岸管理與綜合服務。建立和完善貿易磨擦應對機制。(省外經貿廳、經貿委、南京海關、江蘇檢驗檢疫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496.7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1065.3億美元,同比增長30.8%,高于加工貿易增幅11.4個百分點;內資企業進出口725.3億美元,增長29.9%,高于外資企業8.5個百分點;私營企業進出口375.1億美元,增長53.5%,占內資企業進出口額51.7%。確認112個品牌為年度“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推薦117個品牌申報“中國出口名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1444.1億美元,增長19.7%;機電產品進出口2395.8億美元,增長21.1%。與中國摩托車商會共建中國錫山電動摩托車生產出口基地,批準設立丹陽五金工具出口基地和宜興電線電纜出口基地,支持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制定《江蘇省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實施辦法》,認定6家農產品出口基地企業。服務貿易進出口75.5億美元,增長27.3%,其中出口23.5億美元,增長27.9%。成立連云港、張家港電子口岸運行實體,省級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積極推行“區域通關”改革,推薦115家企業參加“直通放行”試點。發布對外貿易監控預警報告264份,其中最新技術貿易壁壘信息90余條。
34. 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建立生產基地、資源基地、營銷網絡、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境外經濟合作區,境外投資中方協議金額增長25%以上;積極拓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10%以上。(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支持南汽英國公司恢復MG汽車生產,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項目入選商務部第二批境外經貿合作區。全省共核準境外投資項目255個,中方協議投資4.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41%。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41.6億美元,增長19.2%。
35. 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搞好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試點。優化服務環境,增強配套功能,降低商務成本,強化產業特色,提高各類開發區產業發展層次、集約發展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建設廳、科技廳、南京海關)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已有國藥控股、中國國航等近20家公司入駐。批準設立12個省級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全省通過ISO14000認證的開發區66個,通過區域環境評價的開發區105個,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唯一實施循環經濟的國家級高新區。全省開發區實現業務總收入4.41萬億元,同比增長3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1.5億元,增長42.2%;實際到帳外資157.8億美元,占全省72.1%;進出口2532.6億美元,其中出口1418.4億美元,分別增長19.5%和23.6%。
(七)把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36. 加大對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投入,省財政投入172億元,增長25.9%。(省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省財政安排科教文衛體支出218.08億元,增長38.9%;民生投入73.2億元,增長40.5%。
37.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1)完善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確保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萬人,確保雙失業職工、零就業家庭等困難人員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企業職工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5%。(省勞動保障廳、教育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城鎮新增就業11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54萬人,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3.58萬人,全省3638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至少1人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失業保險參保人數比上年末凈增67.4萬人,增長7.5%。
(2)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研究解決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省內跨地區轉移銜接辦法,積極探索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金征繳率達到95%以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長8.5%。逐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省勞動保障廳、財政廳、人事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由人均960元/月提高到1066元/月,增長11%。做實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工作方案已上報國家待批,《靈活就業人員省內跨地區流動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實施辦法》已下發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8.74萬人,基金征繳率達99.4%。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上年末凈增108萬人,增長10.2%。36個縣(市、區)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達194.3萬人。
(3)完善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8%。(省勞動保障廳、財政廳、衛生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所有統籌地區于2007年10月1日前啟動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088萬人,參保率為8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參合率達95%,人均籌資水平達76元。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上年末凈增160.2萬人,增長12.6%。
(4)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省民政廳、勞動保障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共有城市低保對象44.59萬人,平均月保障標準244元,同比增長10.4%;農村低保對象114.75萬人,平均月保障標準131元,增長13.9%。全省一、二、三類地區企業月最低工資標準為850元、700元和5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3%、12.9%和13.5%。
38. 做好關系民生的十件實事。
(1)從2007年春季學期起,全面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配套工程”。建立普通高中學生助學金制度,對普通高中困難家庭學生實行“一免兩補”,資助家庭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省教育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從2007年春季學期起,對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774萬名學生全部免收學雜費。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到小學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由省統一招標采購的“四項配套工程”所需設備、器材已配送到位,市、縣負責的項目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全部完成。普通高中政府助學金標準為平均每生每年1000元,資助比例達10%,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一免兩補”。省財政安排職教助學金5.97億元,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標準資助所有在校一、二年級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2)提高高校助學金、獎學金標準,完善助學貸款政策,加大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省教育廳、財政廳、人行南京分行)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高校國家助學金標準平均由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國家獎學金標準由5000元提高到8000元。此外,國家和省共同出資新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5000元。發放國家獎助學金達5.7億元,資助學生超過22萬人。積極實行生源地貸款政策,發放助學貸款5.3億元,資助學生達9.7萬人。
(3)全面推進城鎮非職工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出臺以大病統籌為主、個人繳費與政府補助相結合的指導性意見。(省勞動保障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省政府關于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已下發實施。制定《關于加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工作意見》,對城鎮居民參保繳費、費用結算等作出具體規定。出臺《江蘇省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省補資金分配管理辦法》,明確省財政補助的原則、對象、范圍和標準等。
(4)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障制度,農民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290萬、273萬人。(省勞動保障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農民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307萬、282萬人。
(5)積極推進惠民醫院建設,對困難群眾實行醫療費減免和醫療救助。建成惠民醫療機構80所、惠民醫療站點600個。(省衛生廳、財政廳、民政廳、物價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建成惠民醫院107所、惠民醫療站點923個,開設惠民床位1.3萬張。全年惠民門診268萬人次、住院6萬人,減免醫療費用1億元。
(6)全面實行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重度殘疾人全部享受低保政策。(省民政廳、殘聯、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各地均已建立并實施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江蘇省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實施辦法》已下發實施,全年累計救助70.7萬人次,救助資金1.31億元。已制定下發政策意見,明確從2008年1月1日起對低保對象以外的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按低保標準全額給予生活救助。
(7)認真做好農村五保工作,提高供養標準和服務水平,全省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到60%以上。 (省民政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平均分散供養年標準2310元、集中供養年標準2876元,均比上年提高300元左右。全面實施農村五保戶“關愛工程”,投入資金3億元,其中省財政投入1.52億元,新增床位2.69萬張,全省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到60.7%。
(8)加大對殘疾人康復支持力度。新建改建50個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對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院6歲以下殘疾兒童進行免費手術康復治療。(省殘聯、民政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新建改建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50家,另有1家在建,總建筑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全面開展0-6歲殘疾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第一批5199名殘疾兒童已接受免費康復訓練。
(9)在全省縣城以上城鎮全面建立廉租房制度,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面積550萬平方米。(省建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13個省轄市和52個縣(市)全部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對符合條件申請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的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全省累計有38413戶符合規定條件的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面積662.44萬平方米,竣工463.61萬平方米,解決了53979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10)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為困難群眾打官司提供有效幫助。(省司法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3088件,受援人員24023名,分別比上年增加85.8%和24.5%。接待解答群眾咨詢21萬人次。
(八)增加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投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39.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今年省財政預算安排教育支出79.7億元,增長20.1%。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省教育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省財政安排教育支出106.8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1)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制訂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輪訓計劃,選派25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蘇北農村學校任教,選派2500名骨干教師赴蘇北農村千所薄弱學校對口支教。(省教育廳、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采取免費培訓、講學團等多種形式,為蘇中蘇北地區培訓農村教師8000人。完成選派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蘇北農村學校任教工作任務,選派2600名骨干教師赴蘇北農村千所薄弱學校對口支教。
(2)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各縣(市、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以上。全面啟動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建設,新建25個中等職業教育、15個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抓好20萬人次農村初、高中畢業后未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生技能培訓。(省教育廳、財政廳、勞動保障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各縣(市、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以上。新建3所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7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25所省級示范性中職學校、37個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6個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7個省級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對31.6萬名農村初、高中畢業后未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生進行技能培訓。
(3)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強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力爭總數占全國10%左右;繼續建設高校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抓好17所本科高校教學水平和32所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高校入選國家一級學科的重點學科29個,占全國總數的10.14%;國家二級學科的重點學科64個,占9.45%。新增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省級高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0個。一批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順利通過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評估。
40.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城市居民覆蓋面蘇南地區不低于85%,其他地區不低于70%,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制度。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險、藥品購銷制度改革,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引導社會資金依法創辦民辦醫療衛生機構。(省衛生廳、財政廳、物價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所有市轄區和縣級市均已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建成社區衛生機構2836個,城市居民覆蓋面蘇南地區達90%,其他地區達75%。城市醫院對口支援1204個鄉鎮衛生院和658個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實現對口支援基層工作全覆蓋。以省轄市為單位雙向轉診制度全面推開,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深入推進醫院管理年活動,建立和完善醫院評價標準體系,推行同城醫院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改進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完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政策,降低藥品招標代理服務收費標準,減輕企業負擔近4000萬元。全省共有各類民辦醫療機構5534所,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6所,另有6所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在建。
41. 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和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新增100個計劃生育示范服務站。建成國家計劃生育藥具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省人口計生委、財政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繼續推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向26萬名農村扶助對象支付獎勵扶助金1.58億元。實施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分別給予女方年滿49周歲的夫妻雙方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100元的扶助金。新建116個計劃生育示范服務站。國家計劃生育藥具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已正式掛牌。
42.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1)增加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舉辦“錦繡江蘇”主題文化宣傳活動,承辦“第九屆亞洲藝術節”、“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推進省廣電總臺國際頻道在海外落地。(省文化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財政廳、社科聯)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省財政安排公益性文化專項資金1.47億元,增長27%。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認真實施“江蘇品牌圖書工程”,其中19種圖書入選國家“三個一百”原創書目,獲得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19項。制作發行電視劇25部719集。召開2007年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舉辦52場學術活動。組織多批劇團赴日本、瑞士等國進行演出,在韓國舉辦主題文化周活動。成功承辦第九屆亞洲藝術節、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省廣電總臺國際頻道在北美、歐洲、澳洲、東南亞落地,并連續兩年在美國舉辦“海外華人春節聯歡晚會”。
(2)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數字傳輸等新興文化產業,支持省級文化企業集團做強做優,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創業主體和產業基地,加強重大文化項目和文化品牌建設。(省文化廳、廣電局、信息產業廳、新聞出版局、發展改革委)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制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積極做好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遴選工作。制作發行30部15569分鐘原創國產電視動畫片,位居全國第三。新增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39萬戶,其中無錫市實現整體轉換并通過國家驗收。支持江蘇新華發行集團股改上市、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借殼上市”,成立全省第一家企業性質的出版社—江蘇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命名首批10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常州、無錫、蘇州、南京4個國家動畫產業基地。舉辦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和第二屆南京動漫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無錫建立中國動漫作品版權服務平臺南方中心。省演藝集團、蘇州昆劇院和揚州木偶劇團被文化部評為優秀出口文化企業(項目)。
(3)江蘇省美術館新館主體工程完工,開工建設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完成江蘇大劇院選址并做好前期工作。(省發展改革委、文化廳、財政廳)
(沒有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工程開工建設,主體工程未能按期完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第二輪設計方案正在征集,未能按期開工建設。江蘇大劇院建設工程仍處于選址階段。
(4)組織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系列活動。加強基層體育設施建設,30個縣(市、區)基本完成新“四個一工程”,50%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建成體育活動中心,100%的行政村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年度全國最高水平比賽成績保持前列。(省體育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深入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和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認真組織迎奧運系列主題活動,精心編制奧運火炬江蘇境內傳遞方案。31個縣(市、區)完成或基本完成新“四個一工程”,74%的城市街道和73%的農村鄉鎮建成體育活動中心,100%的行政村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全國年度最高水平比賽中獲得28枚金牌,位居全國前列。
(九)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43.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和諧社區、和諧村莊、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創建活動。組織30場次以“新農村、新文化”為主題的鄉村巡回演出活動。(省文化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教育廳、民政廳、建設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各級文化部門通過舉辦以“同享知識、共建和諧”等為主題的系列少兒文藝活動,進一步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積極推進廣播電視精品建設,全省動畫片、少兒頻道、少兒節(欄)目多次受國家表彰。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組織捐贈2萬余冊圖書進軍營、學校、煤礦和未成年犯管教所,向青少年推薦“百種蘇版優秀圖書”。各地相繼出臺和諧社區建設意見,建立黨政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擬定《城鄉和諧社區建設評價總則》,對100個和諧示范社區進行表彰。省文化館組織35場次以“新農村、新文化”為主題的鄉村巡回演出活動。
44.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深入實施《法治江蘇建設綱要》,廣泛開展普法宣傳,提高全民法律意識。落實司法體制改革各項措施,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擴大基層民主,完善辦事公開制度,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社會自治功能。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省司法廳、監察廳、民政廳、民委、宗教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制定“五五”普法規劃的實施方案,出臺農民工、青少年等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工作意見。全面開展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經驗受到司法部肯定并在全國推廣。進一步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209個村被命名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94個社區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100個村為“管理民主示范村”。全省建立各類法制學校22453個,設立37420個固定法制宣傳櫥窗、245個電視專欄;法制講師團成員8380人,法制宣傳志愿者93583名,專業法制文藝團體74個。96%的村成立村務公開監督小組,98%的村建立民主理財制度,80%的村完善反饋機制,群眾對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滿意率達80%以上。扶持民族聚居地方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組團參加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項目運動會。認真學習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制定出臺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的意見。
45. 加強誠信社會建設。建立個人聯合征信與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出臺《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辦法》和《江蘇省企業信用征信管理辦法》。繼續推進南京、蘇州城市信用試點和常州、鹽城中小企業信用評價試點工作。(省經貿委、金融辦、公安廳、工商局、質監局、人行南京分行)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召開誠信江蘇建設工作會議,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誠信江蘇建設的意見》,研究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息化總體方案,重點推進省公共信息中心建設。《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江蘇省企業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已下發實施。依托銀行信貸征信平臺,累計為26.6萬戶中小企業建立信用檔案,4853戶中小企業獲得270億元銀行信貸支持。南京市開展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建立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平臺,出臺《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產品試行辦法》。蘇州市提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三步發展”目標規劃,編制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方案。常州市舉辦各類企業信用管理培訓952期5400余人次,培育發展信用企業3098家。鹽城市進行首批10戶信貸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試點,入庫中小企業近2萬家。
46. 加強平安江蘇建設。完善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和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加強社區和農村警務室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現行命案和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開展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完善依法表達訴求的機制。(省公安廳、司法廳、安全廳、信訪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縣鄉兩級調處中心和各級人民調解組織調處糾紛37.1萬件,防止“民轉刑”案件2135起。市、縣公安機關全部組建巡防專業隊伍,每天投入巡防警力1.8萬名、保安4萬余名,75%以上行政村建成警務室。全省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0.65萬起,現行命案和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分別達96.2%和89.1%,在全國打擊刑事犯罪綜合考核中連續三年保持第一。受理矛盾糾紛39.75萬件,調解成功35.89萬件。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3240件,其中24028件得到妥善化解。建立重要信訪情況約談和責任追究制度,對130人進行誡勉談話,47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建成省、市、縣三級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和部門聯合接訪。進行“網上信訪”試點,平均每月受理來信180件。
47. 實行最嚴格的安全生產監管制度,確保不突破國務院安委會下達的安全控制考核指標。(省安監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27263起、死亡6644人,同比分別下降36.04%和12.97%,死亡人數占省控制指標87.1%。
(1)認真做好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工作。依法淘汰違法化工生產企業,推動化工生產企業向化工集中區域集中。嚴格化工生產企業市場準入,嚴格產業準入、安全準入和環保準入門檻,嚴格規范從業人員資質要求,努力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隱患。 (省經貿委、環保廳、安監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制定《關于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關閉企業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全省性的化工整治大檢查。全年累計關停小化工生產企業2713家,占年度計劃的123.5%。開展化工集中區清理確認工作,初步確認54個化工集中區。制定2007年全省工商業結構調整目錄,禁止蘇北地區新建5000萬元以下化工項目。加強化工生產企業從業人員培訓,規定未經培訓不得上崗操作。
(2)扎實做好交通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繼續開展水上交通安全專項整治,保障干線航道安全暢通,堅決杜絕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鞏固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安全專項整治成果,加大超限超載車輛治理力度,加強農村道路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監管,全力壓降道路交通事故,確保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上年下降1.68%以上,機動車萬車死亡率下降0.5個萬分點。(省交通廳、公安廳、安監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轄區水域累計發生水上交通事故21起、死亡17人,同比分別下降8.7%和5.6%。修訂《江蘇省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工作規范》,開展以橋梁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建設常州、泰州等6個普通公路固定治超檢測點,對72條國省道的限速標志進行規范整治。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4.6%,機動車萬車死亡率下降1.68個萬分點。
(3)加快推進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95%行政村實現藥品配送進村,60%鄉村衛生院、50%村衛生室通過達標驗收。在糧食行業和無錫市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積極開展創建消費放心單位活動。(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工商局、質監局)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全省100%鄉鎮建立食品安全協調機構,配備食品安全協管員;100%行政村明確食品安全責任人,配備食品安全信息員、專業監管員、協管員;96.6%鄉鎮建有食品連鎖超市,57.7%行政村建有標準化農家店。96.2%行政村實現藥品配送進村,73%鄉鎮衛生院、55.7%村衛生室通過達標驗收。全面推進糧油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432個糧油產品獲得“放心糧油”稱號,建成“放心糧油店”1080家。出臺《無錫市食品安全信用等級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完成3.8萬家食品企業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全面啟動消費放心單位創建活動,確定首批356家試點單位。
(十)切實提高政府自身建設水平,努力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廉潔政府。
48. 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深化政務公開,積極開展權力運行公開試點,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目錄,加大檢查考核和責任追究力度。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提高省政府門戶網站和重點業務系統建設水平,40%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在線辦理。切實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省、市級應急預案體系,完成縣級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和主要專項預案編制工作。(省政府辦公廳、省監察廳、信息辦、人防辦)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繼續取消和調整部分行政審批事項,推廣運用行政審批網上監察系統。建立完善行政效能投訴網絡,受理并辦結各類投訴13451件。13個省轄市和97個縣(市、區)建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741個鄉鎮、285個街道、2813個社區和8296個村莊建立便民服務中心(室)。南京、蘇州、泰州等6市以及省人事廳、科技廳等部門編制完成行政職權目錄和權力運行流程圖并在網上公布。認真做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準備,進一步規范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和指南編制工作,建立健全政務公開考核評議和責任追究等配套制度。電子政務加快推進,全省政府網站整體績效位居全國前列,“金字”號重點業務系統建設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47%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在線辦理。編制完成《江蘇省防御臺風應急預案》等省級專項應急預案,各市、縣(市、區)均已完成總體應急預案制訂工作,市級平均制訂專項應急預案27.8件,縣級平均制訂專項應急預案18.7件。
49.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加強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方面的立法,選擇重大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規和規章草案進行聽證。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出臺《江蘇省行政執法責任制規定》、《江蘇省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辦法》和《江蘇省行政執法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健全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問責制度。(省法制辦、監察廳)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制定《江蘇省政府立法聽證辦法》,舉行《江蘇省住房維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草案)》立法聽證會。《江蘇省行政執法責任制規定(試行)》、《江蘇省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辦法(試行)》和《江蘇省行政執法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已下發實施。
50.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研究制定反腐倡廉制度執行情況評估辦法,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積極推行領導干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任中審計占全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達30%。深入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重點查辦發生在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政府采購、資源開發和經銷以及其他領域的商業賄賂案件。進一步加強政風建設,堅決剎住違規建設樓堂館所不良風氣,嚴格控制公務消費,大力解決會風文風問題,全面清理各種名目的節慶、達標評比和表彰活動。(省政府辦公廳、省監察廳、審計廳、財政廳)
(基本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加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力度,329名領導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因監察部正在制定反腐倡廉制度執行情況評估辦法,為與國家規定保持一致,我省的評估辦法暫時推遲出臺。全省各級審計機關共安排任中審計項目396個,占全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36.8%。查處商業賄賂案件2565件。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建設項目集中清理工作基本結束,合格率達98.42%。661個鄉鎮實行車改,占鄉鎮總數的58.75%;南京、無錫、常州3市縣級機關全面完成車改工作。組織對全省公務接待情況進行明察暗訪,嚴肅查處工作日午間飲酒、超標準超規格接待等問題。全面清理各類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決定撤銷5019項、保留9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