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6q,亚洲美女性爱电影在线观看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技廳江蘇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0-05-31 15:23 字體:[ ]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技廳江蘇省生物技術和

              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的通知

                蘇政辦發〔2010〕42號  2010年4月10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科技廳編制的《江蘇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2009-2012年)

  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是江蘇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謀求未來長遠發展的戰略性高技術新興產業。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部署要求,加快培育和迅速壯大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積極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促進全省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升級,特制定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09-2012年。

  一、發展背景和現狀

  生物技術產業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將最終解決世界糧食、能源、環境和海洋等影響21世紀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新醫藥產業以新技術、新工藝、新劑型、新裝備等的開發應用為特征,是蘊含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最具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中藥、小分子藥物和醫療器械、生物試劑、醫用材料等。經過多年努力,我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已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一)產業規模居國內前列。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2449.7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其中,生物技術產業(包括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銷售收入1183.4億元,工業酶制劑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發酵工業規模占全國的1/6;醫藥產業(包括生物技術藥、中藥、化學藥、醫療器械)實現銷售收入1266.3億元,占全國的11.5%,居全國第二。

  (二)產業集聚程度較高。鹽城、揚州、常州的生物農藥具有顯著的品牌效應,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已發展成為生物環保產業集中區。南京、蘇州、泰州、連云港、常州等地初步構建了醫藥研發和制造產業鏈。

  (三)若干產品和技術全國領先。重組人胰島素、血管內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藥物率先上市,腫瘤化療一線藥物銷售占全國的1/5,生物催化轉化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轉基因育種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基因芯片、抗體診斷等生物信息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骨干企業實力較強。17家企業進入全國制藥工業百強行列,總數列全國第一,揚子江藥業位居全國第五。恒瑞、先聲、康緣等一批本土企業的創新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世界500強跨國制藥公司中有8家落戶江蘇。

  (五)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我省11所國家“985”和“211”高校均設有生物技術和新醫藥專業,每年畢業的博士生占全省的17%、碩士生占39%。在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領域擁有14名兩院院士,建有13個國家級、10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還吸引了97名海內外科技領軍人才到江蘇創新創業。

  我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區域特色優勢不夠明顯;企業規模偏小,全省制藥企業平均年銷售收入不足2億元,生物工業企業平均規模僅為億元左右;研發投入不足,全省醫藥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僅為3%,不到發達國家的1/5;醫藥產品結構不夠合理,新藥研發能力不強,生物技術藥物發展嚴重不足。

  世界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正處在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生物經濟”已現端倪,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戰略驅動力。我省科教優勢、開放優勢明顯,主動參與和積極承接全球技術與產業轉移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加快發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良好條件。加快推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是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結構優化和質態提升的緊迫任務,是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先導性與高風險性的成長規律,以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和生物工業產品為重點,加快突破重大關鍵技術,以自主創新占領制高點,以集約發展增強競爭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自主品牌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品,加強統籌,聚焦資源,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努力實現產業布局更優、集聚程度更高、企業規模更大、競爭實力更強,推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成為增長速度快、運行質態好、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使我省成為全國重要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集聚區和增長極。

  (二)主要目標

  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著力打造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至2012年,泰州形成500億元的產業規模,成為引領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構建形成以泰州“中國醫藥城”為中心,南京、蘇州、連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異發展的產業發展布局。

  競爭實力大幅提升。重點發展以生物工業產品和生物技術藥為先導的十大產品集群,培育100個擁有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的企業,開發100個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場占有率的重點產品,至2012年,形成年銷售超10億元的產品5個以上、超50億元的企業1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設100個創新支撐平臺,培養引進100名國際杰出科技人才,打造十大產業技術聯盟,整合形成面向企業開放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初步建成人才引領、平臺支撐、聯盟協作、基地統籌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區域創新體系。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至2012年,全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銷售收入超過5000億元。至2015年,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江蘇成為全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創新及產業化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三、重點任務

  圍繞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跨越發展,大力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加快突破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產品集群,建設產業基地,加快技術創新,大力提升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壯大自主創新產品

  借鑒全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的通行做法,以生物技術藥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品的自主創新,攻克并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十大高技術產品集群,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 以生物技術藥物開發引領新藥產品集群大發展

  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帶動現代中藥、小分子藥物、生物試劑、醫用材料、醫療器械等六大產品集群的發展,至2012年,銷售收入超過2700億元。積極構建在關鍵環節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成為醫藥強省。

  生物技術藥。重點發展以治療性抗體為代表的靶向性治療藥物,開發形成一批防治腫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學藥替代新藥;大力發展以重組疫苗為重點的新型疫苗,努力研制一批防控烈性傳染病的關鍵藥品;加快發展核酸藥物,著力培育一批治療重大疑難疾病的創新藥物;積極突破干細胞技術,成為組織器官修復、難治性疾病治療和生命質量改善的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點;充分利用我省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海洋藥物創制工作,努力開發一批特色藥物,大力提升我省海洋生物產業的技術水平。加強抗體人源化、真核細胞表達、遞釋藥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大規模細胞培養和分離純化等核心生產工藝,積極扶持血管內皮抑制素、肝素、重組人胰島素等品牌藥物擴大市場占有率,加快siRNA小核酸藥物、TNF受體藥物、注射用重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等重大創制新藥的產業化,加快制訂干細胞治療技術標準,加強符合國際醫藥市場準入規范的技術平臺建設,推動骨干醫藥企業擴大生物技術藥產品份額,扶持杰出科技人才創辦的生物醫藥企業快速成長,搶占我國生物技術藥的制高點,帶動全省醫藥產業實現高端跨越。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350億元。

  現代中藥。積極運用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發揮江蘇傳統中醫藥歷史積淀深厚的優勢,圍繞人民群眾對“高效、質優、價廉”中醫藥的需求,開展“孟河”、“吳門”兩大著名江蘇醫派名醫名方的新藥篩選,加強六神丸、黃氏響聲丸、排石沖劑等江蘇傳統中藥的二次開發,創制一批療效明顯、質量可控、劑型穩定、服用方便的現代中藥,做大胃蘇沖劑、脈絡寧注射液、桂枝茯苓膠囊等名牌中藥的市場規模,大力提升江蘇知名中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若干江蘇名中藥進入國際藥品主流市場。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350億元。

  小分子藥物。針對重大常見疾病的防治需求,加強我省有優勢的腫瘤一線治療藥物、心腦血管疾病處方藥、抗感染藥、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用藥、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等大品種藥物的市場開發和規模擴大,重點加快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相關的藥物大品種改造,加強小分子藥物設計篩選、藥效及安全性評價、藥代動力學等關鍵技術攻關,突破藥物合成、結晶純化、劑型工藝等產業化技術,推動我省列入全國醫藥工業百強的骨干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打造“江蘇制藥”品牌。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1400億元。

  生物試劑。圍繞重大疾病診療和食品安全檢測需求,加強生命科學、信息生物技術和現代制劑技術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與產業合作,大力開發低成本分子生物學診斷試劑、免疫診斷試劑、生化診斷酶試劑、分子影像診斷試劑、高通量生物芯片等產品,加快發展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學物檢測相關試劑,突破我國在高端生物試劑產品與技術方面的瓶頸制約,推動新型腫瘤標志物、毒理生物芯片、單克隆抗體試劑等自主產品盡快擴大規模,支持跨國生物試劑企業在江蘇設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積極吸引海外生物試劑技術人才來蘇創新創業,加快現代生物試劑的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

  醫用材料。重點圍繞血液病、心臟病、神經修復、皮膚移植、組織工程材料等臨床治療和產業發展需要,積極發展干細胞、器官再造、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術醫用生物產品,加快開發擁有自主技術和品牌的臨床常用醫用材料,推動我省傳統醫用材料加快升級換代步伐,扶持發展我省有優勢的間充質干細胞、人工皮膚、生物活性骨修復材料、組織工程神經、高端醫用包裝材料和高檔醫學敷料等技術與產品。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

  醫療器械。重點發展超聲診療儀、數字化光學與微波醫療儀器、數字化高能射線治療裝置等先進實用醫療裝備,積極開發高場核磁共振成像儀、顯微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儀等高技術產品,加快發展適用于基層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網絡化、數字化醫療儀器,突破生物標志物與功能分子篩選、基因與蛋白質陣列、單細胞探查檢測、功能成像等共性關鍵技術,鼓勵落戶江蘇的跨國公司與我省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加強本土企業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建設,盡快形成規模優勢。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400億元。

  2. 以共性技術突破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大發展

  大力推進基因重組、蛋白質工程和生物制造等共性技術向工業與農業領域輻射轉化,引領我省生物技術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以生物工業為重點,帶動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產品集群發展,至2012年,銷售收入超過2300億元,生物技術在實施節能減排、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等方面的引領支撐作用初步顯現,成為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生物工業產品。圍繞有效降低傳統化工過程能耗和污染需求,以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為重點,大力發展工業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關鍵酶制劑和高效生物催化劑重大產品,迅速壯大L-乳酸、長鏈二元酸、手性氨基酸等高端發酵工程產品,突破工業酶規模化表達、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優化等關鍵技術,大力推行現代發酵工程的產業應用,加快我省傳統石化行業綠色制造和技術跨越步伐,形成單體制備、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產品應用等發酵工程產業鏈。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

  生物農業產品。加快轉基因育種、動物克隆、農產品生物制造等現代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推動我省傳統農業向高技術農業跨越。大力發展農作物高技術育種、試管苗以及基于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畜禽新品種繁育等現代種業,積極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物農藥和動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獸藥和新制劑,重點發展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微生態制劑等高端食品生物技術產品,加快推進現代微生物肥料、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飼料及添加劑的產業化,努力培育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重點培育5家規模達50億元的農業生物技術龍頭企業,打造2-3個規模超百億元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基地,加快建設農產品生物制造高技術園區和高技術育種與規模化繁育基地。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800億元。

  生物環保產品。以生物治理和生態修復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高效厭氧、好氧和復合型生物反應器等水污染生物治理工程技術與重大產品,開發超富集和抗重金屬污染等功能型植物品種,加強膜生物反應器、專用微生物制劑、生物強化調節劑等產品的規模產業化,迅速壯大我省以生物治理技術為核心的環保骨干企業,打造關鍵菌種、核心反應器、成套生物裝置、環境工程應用等新型生物環保產業鏈。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

  能源生物產品。加強適宜我省沿海灘涂非糧能源生物產品開發,加快油葵、菊芋等能源作物種植加工產業化,在鹽城、南通、連云港建設一批能源作物示范基地,突破生物質氣化液化、生物制氫、高效木質纖維代謝基因工程菌等產業化制備技術,發展生物質液體燃料、固體燃料、氣體燃料等新型生物能源系列產品,重點扶持生物能源骨干企業發展,形成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燃氣等為主的生物能源制造產業鏈。至2012年,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

  (二)優化產業布局

  以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進一步優化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地區資源配置,大力提升產業發展的集約化水平,構建形成我省差異化競爭的產業集聚與區域分工發展布局。

  大力建設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引領全省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加速器。瞄準國際一流水平,按照集聚產業、形成優勢、接軌國際的原則,開放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綜合性研發技術大平臺,積極吸引國內外高水平醫藥人才、項目、機構和企業。加快建設生物疫苗、新型制劑、生物制藥、數字醫療器械、中成藥提取等五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地,全力推進中國疫苗工程中心的建設進程,大力發展以蛋白質藥物、基因工程藥物為代表的新興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建設研究孵化、生產制造、貿易物流、康健服務、綜合配套等五大功能區,積極打造藥物研發、醫藥外包、細胞治療、新藥申報、標準制定等五大集聚中心,構建藥品生產基地和藥業主題園,形成醫藥貿易與物流中心和醫藥專業市場,建立醫療服務與康健休閑基地。在國家創新基地建設、產學研結合、人才集聚模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引領全省醫藥產業的高端發展,至2012年,形成500億元的產業規模,將泰州中國醫藥城建設成為“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高新園區。

  加強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特色發展,形成一批重要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充分發揮南京生物醫藥領域高校院所眾多、產業基礎良好的優勢,重點發展生物技術藥、現代中藥、生物試劑、發酵工程等高技術產品群,大力建設生物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突破關鍵技術,壯大骨干企業,優化產業布局,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生物技術產業綜合基地。

  充分調動多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盡快做大產業規模。蘇州以發展接軌國際的生物技術藥和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為重點,加快醫療器械產業集聚發展,連云港以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腫瘤、抗肝病、抗病毒、現代中藥復方等創新藥物為重點,無錫以醫藥研發服務外包和高附加值生物技術產品為重點,常州以醫療基本藥物和酶工程產品為重點,促進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發展,努力形成優勢明顯、差異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布局。

  (三)發展醫藥外包和藥品物流產業

  加快生物醫藥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和專業孵化器建設,組織推進與國際新藥研發標準接軌的技術資質認證工作,培育壯大藥明康德、鼎業百泰等一批生物醫藥服務外包骨干企業,積極吸引境內外醫藥服務外包企業入駐江蘇,鼓勵企業與跨國制藥公司密切合作,重點發展新藥臨床前研發外包服務,盡快形成規模和優勢。積極開展新藥臨床試驗研究服務外包,推動醫藥服務外包向高端化發展,使江蘇逐步融入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鏈,成為有國際影響的醫藥外包基地。

  以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為契機,加快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藥品流體系建設,突破傳感器網絡、電子標簽、追蹤溯源等一批關鍵技術,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直供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現代物流方式。做大做強江蘇澳洋、南京醫藥等一批藥品物流龍頭企業,積極打造第三方醫藥物流平臺,構建布局合理、網絡健全、手段先進、配送及時、規模集中的藥品物流服務體系,使我省成為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接軌國際的藥品物流基地。

  (四)建設研發創新支撐平臺

  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優勢,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建設100個創新服務支撐平臺,若干平臺力爭與發達國家實現雙邊或多邊互認,全面支撐我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在生物技術產業領域,加快構建40個國家級和省級生物技術創新平臺,形成工業微生物、生物基化學品、高技術種業、污水生物處理等創新支撐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工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生物催化與轉化、工業酶制劑工程、生物發酵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高效膜分離工程、生物基化學品中試工程、氨基酸工程、能源作物種植及綜合利用工程、農作物品種分子設計、品質控制與品種創新工程、動物胚胎工程、食品酶制劑工程、生物農藥、微生物有機肥料、主要污染物生物減排、環境生物修復工程、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等創新支撐平臺。在新醫藥產業領域,加快構建60個國家級和省級醫藥創新平臺,形成藥物發現、新藥篩選、藥代動力學、安全性評價、藥物制劑、中試制備與質量控制等新藥創制平臺體系,重點建設符合新藥創制的綜合性研發技術大平臺、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新制劑與新釋藥系統、靶向藥物篩選、藥物制備工藝、新藥臨床試驗、江蘇省(泰州)新藥研究院、干細胞和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生物試劑創新及產業化工程、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數字化醫療工程、超聲醫學工程、生物醫用先進材料及技術、生物醫學傳感網及器件研發中心等創新支撐平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按照職責分工,加大產業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實現規劃目標。各地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體制。

  (二)注重規劃引導

  切實加強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工作,強化對產業發展的具體指導。進一步明確創新產業基地發展定位,引導企業向基地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和規模發展。科學規劃創新支撐平臺的功能布局,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建立產業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動態監測和分析評估。成立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產業發展提供戰略咨詢。

  (三)嚴格目標考核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結合實際,抓緊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年度工作目標,強化各項任務的分解落實,實行目標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加強考核監督,確保按期完成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四)加大政策支持

  積極鼓勵政府采購,建立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品的制度。對自主創新醫藥產品,優先列入我省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規劃免疫制度過程中,優先采購自主品牌藥物;在醫療機構集中招標采購中,堅持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我省自主創新產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積極鼓勵風險投資,為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組織高校院所與生物醫藥骨干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加快對重大瓶頸制約技術的突破及產業化。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和開放優勢,積極吸引海內外生物醫藥領軍人才來江蘇創新創業。

  (五)提升國際競爭力

  大力推進我省企業兼并重組步伐,鼓勵骨干規模企業采取并購、控股、注資等方式,與成長性中小企業進行戰略整合,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企業集團。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吸引國內外先進技術向江蘇轉移,促進我省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強生物醫藥國際規范與標準實施的分析指導,促進與國際有關同業組織或技術機構的交流合作,推動我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企業加快國際化進程。

  附件1:          重 點 產 品

  圍繞發展十大產品集群,加速構建骨干企業的規模優勢。規劃期內,通過培育一批重點產品,推動我省產業快速發展。

  1. 生物技術藥

  腫瘤血管內皮抑素、肝素、乙型腦炎純化疫苗、甲型肝炎純化疫苗、胰激肽原酶、小核酸藥物、受體選擇性淋巴毒素和高親和力TNF受體75、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血栓及血型相關單克隆抗體、大規模siRNA及RNA單體等。

  2. 國家一類新藥

  基因工程溶栓新藥瑞替普酶、重組人胰島素、聚乙二醇胸腺素a1、鹽酸吡格列酮、埃他卡林、阿德福韋酯、異甘草酸鎂、艾瑞昔布、硫酸依替米星、愛普列特、硝基咪唑類左旋奧硝唑、艾拉莫德片、尼群洛爾片、來氟米特等。

  3. 生物試劑和生物芯片

  癌標志物HAb18G/CD147、肝炎和肝癌快速診斷試劑盒、A型流感病毒流行毒株檢測與分型基因芯片、腫瘤檢測蛋白芯片、臨床免疫監測試劑、癌癥尿液篩查檢測試劑等。

  4. 組織工程及醫用材料

  人工皮膚、神經生長因子、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具有生物活性修復功能的鈦合金骨科植入材料、藥物涂層支架、組織工程神經等。

  5. 醫療器械

  大功率儲能式數字X射線機、高動態范圍壓力控制無創呼吸機、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三維超聲影像診斷系統、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生物和醫藥用模擬移動床色譜分離純化裝置、空心纖維血液透析器和濾過器等。

  6. 生物工業和生物環保

  高效淀粉液化酶、高選擇性脂肪酶生產地爾硫卓關鍵手性中間體、手性氨基酸、高能磷酰化合物、生物法生產四碳系列食用有機酸、生物酶法制備氨基多糖、功能性殼聚糖、木薯發酵生產丁醇、面粉深加工廢水發酵生產丁醇、高效好氧生物反應器等。

  7. 生物農業

  超級雜交秈稻、優質高產粳稻和小麥、轉基因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的高技術育種,速生抗逆楊樹柳樹、特色多抗蔬菜、名貴花卉苗木等新品種,國家一類新獸藥“萊索菲TM”、獸用疫苗、禽流感滅活疫苗等家禽用新疫苗,環保微生物滅殺劑IPBC等新型生物農藥,食品酶制劑、微生態制劑、功能食品配料等。

  附件2:              關 鍵 技 術

  通過科技攻關,掌握重大戰略產品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鼓勵企業早期介入產業前沿技術、前瞻性技術研究與開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1. 新型疫苗、聯合疫苗設計和制備技術

  2. 基因工程藥物制備技術

  3. 哺乳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

  4. 多肽、蛋白質藥物規模化制備技術

  5. 核酸類藥物關鍵中間體開發技術

  6. 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制備技術

  7. 藥物大規模高效篩選、藥效與安全性評價技術

  8. 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優化及質量控制技術

  9. 藥物緩、控、速釋制劑技術

  10. 現代中藥分離純化技術

  11. 高技術種苗快速繁殖和規模化生產技術

  12. 動物優良胚胎高效繁殖技術

  13. 動、植物重要檢疫性疫病高通量分子檢測技術

  14. 食品納米生物技術

  15. 膜法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附件3:             科 技 平 臺

  依托我省科教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強產學研合作,力爭至2012年,建設100個創新服務支撐平臺,全面支撐我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快速發展。

  1. 重大新藥創制綜合性研發技術大平臺(在建)

  2. 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在建)

  3. 藥物發現與設計技術平臺(待建)

  4. 新藥篩選核心技術規范化平臺(在建)

  5. 藥品質量與安全預警服務平臺(已建)

  6. 新制劑與新釋藥系統技術平臺(在建)

  7. 藥物制備工藝服務平臺(待建)

  8. 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技術平臺(在建)

  9. 新藥臨床試驗技術與服務平臺(待建)

  10. 抗腫瘤及糖尿病等藥物孵化基地(在建)

  11. 藥物微量雜質的檢測和分離技術平臺(在建)

  12. 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建)

  13. 新型藥物制劑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待建)

  14. 江蘇省(泰州)新藥研究院(在建)

  15. 江蘇省醫學分子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建)

  16. 江蘇省生物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建)

  17. 緩控釋及靶向制劑設計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在建)

  18. 新藥評價研究和中試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待建)

  19. 江蘇省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已建)

  20. 江蘇省神經再生研究重點實驗室(已建)

  21. 江蘇省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建)

  22. 江蘇省動物實驗開放服務中心(已建)

  23. 江蘇省新藥篩選中心(已建)

  24. 江蘇省干細胞研究重點實驗室(已建)

  25. 干細胞與生物治療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在建)

  26. 江蘇省生物醫藥創業服務平臺(已建)

  27. 生物技術藥物中試放大技術平臺(待建)

  28. 生物試劑創新及產業化工程技術平臺(待建)

  29. 臍血干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庫(待建)

  30. 多肽藥物合成與修飾技術平臺(待建)

  31. 生物技術藥物新型載體及制劑研究實驗室(待建)

  32. 細胞治療產品研究技術平臺(待建)

  33. 核酸藥物研究技術平臺(待建)

  34. 生物技術與重組藥物技術服務平臺(待建)

  35. 生物疫苗與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待建)

  36. 生物醫藥純化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待建)

  37. 抗體人源化技術平臺(待建)

  38. 哺乳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制備技術平臺(待建)

  39. 藥物合成與評價技術服務平臺(待建)

  40. 手性化合物合成與拆分研究平臺(待建)

  41.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與工程化技術平臺(待建)

  42. 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分離及制備實驗室(待建)

  43. 中藥有害殘留物檢測分析技術平臺(待建)

  44. 方劑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建)

  45. 中藥炮制技術研究服務中心(待建)

  46. 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實驗室(待建)

  47. 中藥標準研究技術平臺(待建)

  48.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常州研發中心(待建)

  49. 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建)

  50. 江蘇省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在建)

  51. 醫療器械臨床前研究與評價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在建)

  52. 生物信息檢測與應用創新服務技術平臺(待建)

  53. 醫用診斷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54. 數字化醫療工程技術平臺(待建)

  55. 數字化放射治療系統研發平臺(待建)

  56. 醫學分析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待建)

  57. 細胞檢測與分析技術研發中心(待建)

  58. 超聲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待建)

  59. 生物醫用先進材料及技術工程中心(待建)

  60. 生物醫學傳感網及器件研發中心(待建)

  61. 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建)

  62. 國家林產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建)

  63. 江蘇省工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已建)

  64. 江蘇省食品營養與有毒有害物質檢測中心(已建)

  65. 工業酶制劑工程技術研究平臺(待建)

  66. 生物基化學品中試工程技術平臺(待建)

  67. 江蘇省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68. 江蘇省氨基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69. 江蘇省生化過程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0. 江蘇省高能磷酰化合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1. 江蘇省天然風味制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2. 江蘇省高效膜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3. 江蘇省微生物代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4. 生物能源作物種植及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5. 江蘇省生物質發電工程技術開發平臺(待建)

  76. 江蘇省生物可降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7. 江蘇省工業生物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78. 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

  79. 主要農作物品種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共享平臺(待建)

  80. 品質控制與品種創新的工程化研究技術平臺(待建)

  81. 江蘇省動物胚胎工程技術中心(待建)

  82. 江蘇省園藝作物組培脫毒技術創新中心(待建)

  83. 江蘇省生物獸藥P3級研發和效力評價中心(待建)

  84. 江蘇省生物飼料技術創新中心(待建)

  85. 江蘇省生物農藥研發中心(待建)

  86.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試劑盒創制研發中心(待建)

  87. 江蘇省功能食品配料研發中心(待建)

  88. 江蘇省食品酶制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待建)

  89. 海洋生物能源資源工程技術平臺(待建)

  90. 江蘇省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已建)

  91. 江蘇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建)

  92. 食品生物技術創新與工程轉化平臺(待建)

  93. 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在建)

  94.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

  95.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建)

  96. 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高附加值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建)

  97. 江蘇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已建)

  98. 主要污染減排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在建)

  99. 宜興環保科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在建)

  100. 江蘇省環境生物修復工程研究中心(待建)
  

附件4:任 務 分 工

序號

工 作 任 務

牽頭單位

參與單位

1

  建立《江蘇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年度執行報告》制度

省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委

省統計局、發展改革委

2

  支持重點企業兼并重組,構建產業鏈,培育規模企業和基地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

省發展改革委、國資委

3

  落實產業布局要求,推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集聚區建設

省科技廳

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衛生廳、食品藥品監管局

4

  加強產學研合作,突破重大關鍵技術,開發重大目標產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省科技廳

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衛生廳、食品藥品監管局

5

  制定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金融支持、政府采購支持辦法和相關細則

省財政廳、衛生廳、金融辦

省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委、國稅局、地稅局、發展改革委、食品藥品監管局、環保廳、人行南京分行

6

  加強人才工作,支持企業引進科技人才

省科技廳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