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技廳省統計局
江蘇省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
蘇政辦發〔2012〕182號 2012年10月22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科技廳、統計局《江蘇省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辦法(試行)
省科技廳 省統計局
為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的意見》(蘇政發〔2012〕46號),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扎實推進基層科技進步與創新,制定本辦法。
一、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指標,引導基層樹立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理念,以建設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為目標,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全面性原則。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力求從創新投入、創新績效、創新環境以及企業創新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各地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情況。
(三)操作性原則。設計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指標時,充分考慮統計資料的可獲取性,盡量選用符合國家規范,以及數據易采集、可量化、能對比的指標。
(四)銜接性原則。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在指標選取、進度安排和目標值確定上,注重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科技創新工程以及國家創新型園區和創新型城市等指標體系相銜接,以便于相互比較印證,最大限度發揮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協同效應。
二、考評范圍
全省縣(市、區)、鄉鎮和科技園區,適用期限為2012-2015年。具體包括:全省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考核評價;全省縣(市、區)創新發展水平的測評;全省各縣(市、區)、鄉鎮和科技園區創建省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的評價。
三、考評方法
(一)指標監測。每年第三季度對上一年度基層科技創新進程進行監測。
(二)評價方法。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指標采用設置權重的辦法,對實現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綜合得分達到90分以上、單項指標實現程度達到80%以上,即為實現。
(三)結果使用。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指標監測結果,由省科技廳、省統計局報省政府審定后發布,直接作為省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考核評價結果,同時,作為縣(市、區)創新發展水平的評價依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省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工作由省科技廳、省統計局負責組織實施,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考核評價辦法進行修改完善。省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參與,主動承擔任務,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高度重視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工作,切實加大統籌協調和組織推進力度。
(二)明確責任分工。省科技廳會同省統計局負責匯總、審核全省報表數據資料;省各有關部門負責審核相關報表數據資料;省轄市科技和統計部門負責審核全市縣(市、區)、有關園區報表數據資料;各有關縣(市、區)科技和統計部門負責審核有關鄉鎮、園區報表數據資料;各縣(市、區)、有關鄉鎮和園區負責填報有關報表數據資料。
(三)落實激勵措施。依據考核評價結果,省科技計劃與經費將重點支持基層創新發展較快的地區。支持省創新型園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吸引科教資源入園,加強前瞻技術研發,加快重大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支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標志性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支持創新型鄉鎮建設特色產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科技產業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同時,依據考核評價結果,每年表彰一批創新型園區、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推動基層科技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附件1
江蘇省基層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一、創新型縣(市、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
序號 |
評價指標 |
單位 |
目標值 |
權重 |
創新投入(25分) |
1 |
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 |
2.4 |
8 |
2 |
財政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是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
百分點 |
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 |
9 | |
3 |
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 |
人年 |
100 |
8 | |
企業創新(25分) |
4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 |
1.3 |
5 |
5 |
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所占比重 |
% |
100 |
5 | |
6 |
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15 |
7 | |
7 |
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 |
% |
15 |
8 | |
創新績效(30分) |
8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 |
40 |
9 |
9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10 |
7 | |
10 |
人均GDP |
萬元 |
10 |
6 | |
11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煤/萬元 |
0.5 |
4 | |
12 |
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 |
% |
20 |
4 | |
創新環境(20分) |
13 |
創業投資資金規模 |
億元 |
10 |
5 |
14 |
省級以上科技創業載體孵化面積 |
萬平方米 |
50 |
4 | |
15 |
省級以上公共科技創新平臺 |
個 |
5 |
6 | |
16 |
萬名勞動力中人才數 |
人 |
2500 |
5 |
二、創新型鄉鎮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
序號 |
評價指標 |
單位 |
目標值 |
權重 |
創新投入(25分) |
1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 |
1.2 |
8 |
2 |
財政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是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
百分點 |
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 |
9 | |
3 |
科技管理及服務機構人員數 |
人 |
20 |
8 | |
企業創新(20分) |
4 |
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所占比重 |
% |
100 |
10 |
5 |
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 |
% |
12 |
10 | |
創新績效(30分) |
6 |
特色主導產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 |
% |
40 |
7 |
7 |
特色產業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
% |
20 |
8 | |
8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10 |
9 | |
9 |
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 |
% |
25 |
6 | |
創新環境(25分) |
10 |
建立長期穩定產學研合作關系特色產業企業數 |
個 |
20 |
9 |
11 |
特色產業省級以上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數 |
個 |
1 |
8 | |
12 |
特色產業省級以上科技園區數 |
個 |
1 |
8 |
三、創新型園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
序號 |
評價指標 |
單位 |
目標值 |
權重 |
創新投入 (25分) |
1 |
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 |
3 |
8 |
2 |
財政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是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
百分點 |
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 |
7 | |
3 |
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 |
人年 |
100 |
5 | |
4 |
列入省級以上人才計劃人才數 |
人 |
100 |
5 | |
企業能力(20分) |
5 |
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所占比重 |
% |
100 |
8 |
6 |
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 |
% |
50 |
7 | |
7 |
上市企業數量 |
個 |
20 |
5 | |
創新績效(35分) |
8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 |
50 |
5 |
9 |
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 |
% |
50 |
5 | |
10 |
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占園區營業總收入比重 |
% |
30 |
5 | |
11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16 |
5 | |
12 |
每平方公里營業總收入 |
億元 |
100 |
5 | |
13 |
園區凈利潤占營業總收入比重 |
% |
8 |
5 | |
14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煤/萬元 |
0.25 |
5 | |
創新環境(20分) |
15 |
創業投資資金規模 |
億元 |
100 |
4 |
16 |
省級以上科技創業載體面積 |
萬平方米 |
100 |
4 | |
17 |
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數 |
個 |
10 |
6 | |
18 |
萬名勞動力中人才數 |
人 |
4500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