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辦發〔2012〕218號 2012年12月25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商務廳《關于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關于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實施意見
省商務廳
開發區是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深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主陣地和先行軍。為貫徹落實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我省企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步伐,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企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功能創新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堅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重、利用境外投資與境內投資并重、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并重,致力于提高開發區集約發展和創新發展水平,致力于增強開發區體制機制活力,促進全省開發區向以產業集聚為主導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城區轉變,為江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做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15年,全省開發區基本建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相互促進的綜合性現代產業區,涌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開發區。經濟總量實現再翻番,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50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明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節能環保指標明顯優先全省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8%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在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平穩增長,使開發區成為江蘇自主創新核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新興產業集聚區、宜居宜業宜商的新城區。
二、大力培育國際化企業
(三)加快提升開發區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大新興產業引資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采取“一區多園”“聯動開發”的方式,在全省開發區內重點扶持建設100家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園區。緊緊圍繞已經形成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導產業,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強化政策扶持和要素傾斜,精心打造一批技術含量較高、市場前景較好、支撐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的發展格局,打響“江蘇創造”品牌。重點支持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性、高成長性的“四高”產業,在開發區加快形成一批千億元級產業、百億元級企業和十億元級品牌產品,形成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的發展格局,不斷提升開發區主導產業的競爭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企業發展。積極引導跨國企業在開發區設立地區總部,鼓勵現有企業擴展功能,設立區域性研發、物流、銷售、財務中心。選擇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開發區,重點打造省級現代服務業示范區,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電子商務、法律咨詢、會計審計、信用評估、商貿會展、文化信息、商務旅游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開發區。加快發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優先承接產品研發、信息服務、金融財務、創意媒體流程整合、云計算等高端業務,培育一批具備全球交付能力的服務外包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注重培育更多有影響的骨干文化企業,推動開發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五)加快“走出去”開辟發展空間。積極穩妥引導開發區“走出去”,利用品牌形象、體制機制、管理經驗等優勢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鼓勵開發區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導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國外適當地區轉移,支持龍頭企業“走出去”進行全球化布局。重點支持江蘇開發區參與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殊經濟區等境外合作區和集聚區的建設,對承建和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的開發區內企業,省級商務發展資金予以優先扶持。對境外經貿合作區內產生的各項經濟指標納入開發區統計。推動創新型企業主動介入國際研發分工,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更多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對國際創新資源的控制力和承載力。
三、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
(六)完善開發區產業新城功能。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引導開發區優化空間布局,注重與主城對接,優化人居環境,促進開發區從單一的出口加工型或工業制造型園區向多功能產業區和現代化新城區轉型。加快建設一批重點創意產業園、服務外包基地、總部經濟區、中央商務區等城市新型經濟載體,推動開發區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設與現代制造業相配套、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的現代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將開發區建設成為宜居、宜商、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區,為推進新一輪開放搭建更高平臺。
(七)推進開發區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省開發區組織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到2015年,全省70%的國家級開發區和50%以上的省級開發區完成循環化改造,建成一批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加強園區環境安全監測監控體系建設,加大環境整治的投入,構建綠色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各地生態市(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先列入生態市(縣、區)建設序列。到2015年,全省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全部創建生態工業園區。
(八)提升開發區公共服務水平。引導開發區有序推動城市景觀、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防災減災等公共設施以及為區內居民服務的商業、住房設施的建設。加強社會管理體制、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培訓,保障勞動者權益,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積極營造開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強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配套設施建設,努力打造“無障礙”國際化環境。
四、培養集聚國際化人才
(九)加快高端人才的培養、引進和集聚。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導向,重點引進一批位于學科前沿、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領軍型科學家,加快培養一批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與團隊,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引導創業創新人才向開發區集中。《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文件中規定的各項人才政策和獎勵基金向開發區重點傾斜,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優先設在開發區,享受相關扶持政策。完善高層次人才落戶、醫療、住房、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配套政策,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工作和生活服務。
(十)加快建設開發區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支持開發區依托現有基礎和優勢產業,積極設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創業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進一步完善研發、轉化、交易、服務等集成化功能,將開發區打造為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主陣地。推動開發區與中科院、國家重點大學、重點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加強聯合,創建更多的開放式產學研聯合平臺。鼓勵開發區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與世界先進科技園區、機構、企業加強交流與合作,在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過程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十一)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園區。實施創新型開發區建設計劃,引導開發區加快先進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步伐,突出開發區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重點建設好一批集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創新核心區,爭取到2015年,全省有60家以上開發區建成創新型開發區。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園,建成一批規模大、功能完備、對海內外人才有吸引力的國際創業園,形成激勵創新、人才集聚的創新環境。
五、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保障措施
(十二)進一步健全開發區管理體制。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原則,保持開發區管委會體制運行的穩定性,理順開發區與所在行政區域管理機構的關系。開發區管委會的內設機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綜合設置,不要求與所在地政府機構相對應。開發區機構編制納入當地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統一管理,開發區所需行政編制由所在地在現有行政編制總數內調劑解決。建立完善開發區“一站式”服務體系和“一網式”辦公系統,實行窗口辦結制、收費一表制等制度,各相關管理部門全部進入開發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在關務、檢務、商務、稅務等方面實行全程服務,進一步提高開發區行政效率。
(十三)提高開發區集約化水平。堅持工業項目向各類開發區集中,工業用地原則上安排在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內。對開發區內千億元級產業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類企業以及開發區引進的世界500強總部項目、研發中心、現代服務業項目,應重點保障建設用地。對開發區內符合省重大產業項目用地計劃點供條件的項目,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對開發區進行工業用地生產性改造、提高容積率、增加建筑面積的項目,相應減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加強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考核,盤活開發區土地存量,建立健全用地退出機制,大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對投入強度、產出率達到省控標準的開發區以及在江蘇省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評價中位居前列的開發區,在符合“兩個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優先調整擴大開發區規劃范圍。
(十四)支持開發區功能建設。加大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力度,省級支持產業發展的相關專項資金向特色產業園傾斜,省級商務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扶持園區品牌建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2012年至2015年,對在全省考核中列所在省轄市前3名和全省前10名的特色產業園,省級商務發展專項資金每年予以一定獎勵,優先安排廣交會等國內外著名展覽會攤位。進一步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建立各特殊監管區域之間以及與口岸之間的便捷通關聯運機制,推進通關區域一體化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
(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和開發區開展長期戰略合作。擴大開發區融資規模,支持各商業銀行貸款規模向開發區傾斜。支持開發區加快組建金融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股權投資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積極發展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便捷高效的資金結算、票據貼現和金融服務外包等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開發區投融資平臺發展,鼓勵開發區發展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基金,推動開發區內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積極增加對開發區科技創新信貸支持,加快科技信貸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科技創業投資公司、科技保險支公司等科技專營機構建設。鼓勵支持國家級開發區和蘇南部分開發區試點創新外匯管理制度改革。開展“誠信開發區”和“金融生態開發區”建設,到2015年,建成20家金融生態優秀(示范)開發區、50家金融生態達標開發區。
(十六)完善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加強對全省開發區統計工作的指導,完善統計體系,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和及時性,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準確性。認真組織實施《江蘇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評價辦法》,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開發區實施分類指導,提高反映開發區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指標權重,引導開發區實現均衡發展、和諧發展和創新發展。增強考核評價的約束力,堅持用科學發展的實績考核、任用開發區干部,將開發區升級、區位調整和考核評價緊密結合,更好地發揮評價辦法對加快開發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