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辦發〔2013〕60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全省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指導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全省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指導意見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圍繞城市河道整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城市河道環境質量狀況惡化現象較為普遍,不僅影響了市容市貌,而且影響了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為切實加強城市河道環境保護,現就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市、縣兩級城市河道為重點,落實地方政府治污責任,統籌推進控源截污、環境整治、清淤疏浚、調水引流、生態修復,提升城市河道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二、治理目標
通過3年時間努力,建立較為完善的城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形成地方政府負責、全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工作格局,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現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清岸綠、魚蝦洄游、環境優美”的目標。
2013年,省轄市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
2014年6月,蘇南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現象。
2015年6月,蘇中、蘇北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現象。
三、重點任務
(一)控源截污。重點做好河道沿岸工商業、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結合城市建設、老城改造或因地制宜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確保達標排放。
?。ǘ┉h境整治。規范垃圾收運清理,做好河岸與河道保潔,解決因臟亂差、垃圾入河導致的水環境惡化問題,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ㄈ┦杩;钏a槍χ攸c河段開展清淤疏浚,削減河道內源污染負荷。加快水系溝通、引清釋污,提高環境容量。
(四)生態修復。做好駁岸生態化改造、沿岸綠化及景觀建設,以及氮磷攔截吸收、曝氣充氧等生態工程建設,促進水質提升及生態美化,恢復與重建河道良性生態系統。
四、進度安排
按照“摸清底數、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持續改進”的要求,重點抓好3個階段工作:
(一)調查摸底,明確治理范圍。
1﹒調查摸底,建立河道檔案。各市、縣(市、區)對照建成區地理信息系統,對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除全封閉的排水通道)進行全面自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礎臺賬,評估篩選,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檔案,并提出綜合整治計劃。
2﹒重點核查,明確治理范圍。省環保廳針對地方提出的“黑臭”河道清單進行核查,督促地方進一步補充完善,確定河道綜合整治計劃。
各市、縣(市、區)于2013年5月中旬前完成城市河道建檔及“黑臭”河道篩選,并制定環境綜合整治計劃,以省轄市為單位報省環保廳(具體要求見江蘇環保網)。
?。ǘm棽渴?,制定整治方案。
1﹒專項部署。通過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分解落實年度整治任務,簽訂目標責任書。
2﹒制定整治方案。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則,制定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有針對性地安排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治污工程,對照目標時限要求,倒排工程進度。
各地于2013年6月底前完成“黑臭”河道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的制定,并組織實施。
?。ㄈ┞鋵嵷熑危七M工程實施。
1﹒嚴格落實責任。根據治理河段,明確責任地區;根據職責分工,明確責任部門。實施分段包干,責任到人。
2﹒推進工程實施。責任部門、施工單位切實履行責任,嚴格執行綜合整治計劃和方案,加快推進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溝通水系、景觀美化等工程建設,并建立長效維護保潔工作機制。
3﹒加強督查評估。各級環保部門定期組織水質監測、專項督查和情況通報,動態跟蹤治理進程,及時匯總并向本級政府報告。
五、保障措施
?。ㄒ唬娀M織保障。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作為城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責任人,要高度重視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立政府統一領導、各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要參照“河長制”做法,明確地方政府、責任部門及責任人。各級環保部門要做好整治工作的監督協調,其他相關部門依據職責分工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二)強化持續推進。各地要充分認識整治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狠抓落實,持續推進,切實落實各項治污措施,確保投入到位,確保工程質量,確保長效運行維護,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ㄈ娀O督考核。省環保廳會同省水利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負責全省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協調、監督、考核。對綜合整治不力、污染問題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河道,對有關責任地方通報批評、約談政府負責同志,并實施掛牌督辦;對整治不力的地方,暫停省級環保專項資金補助和各類環保創建,取消創先評優資格。
?。ㄋ模娀浾撘龑АMㄟ^媒體公布各地整治計劃、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并定期公布治理工作進展,對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進行重點宣傳報道,對治理不力的地方和突出的問題進行公開曝光。集中組織媒體專家訪談,宣傳城市河道對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