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技投入決定未來的經濟格局。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科技創新無疑是驅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連云港這座充滿活力的海濱城市,正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提前謀劃,布局科技工作藍圖。
從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的穩步建設,到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的成果頻出,從3家港城企業摘得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到各類產學研對接、助企活動常態化開展,這座城市正全力以赴做好“明天的事”,積極匯聚創新要素,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前瞻布局,打造產業“蓄水池”
科技創新,平臺為基。科技創新載體是吸引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資源、匯聚創新資本的平臺,也是一個地區獲取原創性創新成果、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的重要支撐。連云港在大平臺建設上提前謀篇布局,主動承擔國家戰略,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打造產業發展的“蓄水池”。
海州灣畔,1500噸中尺度試驗船“創智號”上,科研人員正開展智能駕駛系統海上試驗。自去年6月抵達連云港全面開啟系列海試,這艘試驗船上已經開展了多類型海上試驗,為水動力技術、創新節能、智能航行等研發積累了重要數據。
“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牽引,我們聚焦船海裝備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加快推進試驗平臺載體建設,持續不斷攻關核心關鍵技術。今年,實驗室還將投入使用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進一步探索深海創新的技術前沿。”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主任張海華說。
海洋產業是連云港實現“后發先至”的重要增長點,有了科技平臺,就有了產業凝聚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連云港全力推動風力助推轉子、電動拖輪等高端綠色智能裝備在本地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讓海洋產業真正走向深海。引進的中船節能、深藍探索等公司實現當年見效,累計簽訂合同超2億元,并成功招引德賽集團等行業頭部企業來連云港開展產業合作。
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僅用4年多時間建成,全面進入驗收階段,建設速度居全國前列,并與30余家單位組建用戶委員會,推動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康緣藥業省海洋藥物和現代中藥創制重點實驗室獲批,首批全省僅4家……連云港的創新平臺矩陣不斷壯大。
整合資源、優化布局,緊盯六大主導產業、十條重點產業鏈,連云港累計建設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50家,構建起“國字號”牽引帶動、“省梯隊”跟進聯動、“市平臺”蓄水培育的良好格局。
培育主體,激發創新活力
當地時間3月26日,2025年歐洲肺癌大會于法國巴黎開幕,恒瑞醫藥5款創新藥共10項肺癌研究成果亮相。“我們正在從以往的跟隨式創新穩步向源頭式創新邁進。”恒瑞醫藥副總經理、連云港研究院院長孫瓊自豪地說,近年來,恒瑞醫藥根據行業形勢和政策的變化,向更高一級的創新2.0前進,“以我們團隊主要做的小分子藥物為例,就是要從頭設計全新的分子,拉開差異度,并且有顯著的臨床優勢。”
目前,恒瑞醫藥已在中國獲批上市19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類創新藥)、4款其他創新藥(2類新藥),另有9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約400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同時,公司積極與全球醫藥企業合作,推動研發成果快速轉化,已實現13項創新藥海外授權合作。
“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云港。”2024年,連云港市醫藥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獲批1類新藥3個,總量保持全國領先,醫藥產業完成產值約700億元。
在科技創新加持下,連云港的傳統產業也不斷攀高向新。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江蘇省鑌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鑌鑫鋼鐵參與的基于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綠色潔凈煉鋼技術及應用項目,開創了二氧化碳在鋼鐵行業內高質化利用的先河,首次形成了鋼鐵行業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標準體系,既節約生產成本,又推動鋼鐵行業降碳減排。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連云港引導各類企業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全力構建同企業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支撐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沃土。
連云港已連續6年開展“服務百企專家行”活動,將政策服務送下去,將需求情況摸上來,聚焦研發投入歸集、科技創新政策宣貫、重點科技業務培訓等,每年輔導超100家科技型企業。
隨著新一輪科技創新政策印發實施,連云港科學孵育體系持續完善。“我們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梯次培育機制,堅持分類指導、全面挖掘、梯次培育等方法,讓企業想創新、會創新、真創新。”連云港市科技局副局長周夢玲說。
最新數據顯示,連云港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連續五年蘇北第一,科創板上市企業、省創新聯合體數量均居蘇北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連續三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省創新型領軍企業12家,占蘇北的44%。
暢通渠道,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高校院所研發成果有時存在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創新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企業需求無法有效傳遞到科研院所、企業對科技成果落地及效益的信心不足……“好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應用,就是對資源的浪費。”連云港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盧忠寶說,直面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難點,連云港市科技局立足產業需求側,積極搭建平臺和渠道,助力技術走向市場,跨越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的“未知前夜”。
去年3月,在連云港市科技局的牽線搭橋下,西安交通大學成果轉移轉化連云港中心成立。“西安交大工科優勢明顯,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等專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名列前茅,和連云港當地的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匹配度很高,有了這個渠道,能夠讓我們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基地負責人吳振說。
“行業發展趨勢就是自動化控制,因此我們希望研發危化品自動裝車機器人。”連云港天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提出需求后,連云港市科技局第一時間聯系西安交通大學成果轉移轉化連云港中心,精準篩選并對接了西安交通大學的趙飛研究員和鄧建強教授,兩位專家奔赴企業生產一線,開展實地考察調研,一個月內便順利簽署了“危化品自動裝車機器人”“危化品自動裝車機器人控制檢測技術開發”“新型油氣卸料系統設計研發”3項產學研合作協議,合同總金額達150萬元。“產學研合作幫助我們攻克技術瓶頸,未來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大幅提升生產效能。”天邦科技負責人欣喜地說。
去年,連云港與高校簽約共建成果轉移轉化連云港中心5家、累計達8家,組織開展產學研對接330場次,對接企業1985家次、對接專家1421人次,新增產學研合作成果720項,簽訂合作協議412項,合同簽約金額超4億元。
為了讓企業能夠更精準地尋高校、尋專家、找學者,連云港市科技局創新編制《重點產業鏈高校院所及專業團隊信息匯編》發給企業,梳理392所重點高校、科研院所,803名專家等資訊,產業技術方向、高校院所對應學科、技術專家團隊研究方向,一目了然,為相關產業與企業提供更精準的參考指南,切實推動需求有效對接、資源有效統籌、成果加快落地。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做好“明天的事”,走穩腳下的路,連云港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協同創新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著力打造全省科技創新北翼策源地,為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貢獻更多連云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