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2024年,在全省GDP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的同時,江蘇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連續5年在國家治污攻堅成效考核中獲優秀等級,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連續6年保持90%以上。
治氣凈水,讓江蘇越來越美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錢江介紹,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國家生態環境質量年度考核目標。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實現同比雙改善;地表水國考斷面連續3年達到優級水質,無水質劣于Ⅴ類斷面;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水平;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為84.4%;土壤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江蘇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責任大。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張玉國表示,江蘇按照全省“江河湖海”生態環境“一保護三治理”總體思路,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開展沿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穩定在Ⅱ類,主要通江支流連續3年穩定在Ⅲ類及以上。推動太湖治理重點向占江蘇入湖水量80%以上的湖西片區聚焦,對上游40條重點河道全面開展溯源排查整治,“一河一策”促進水質提升。更大力度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992.3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93.7%,完成流域2萬余家涉磷企業整治。依托“人工智能+水陸空天”一體化監控體系,構建全國密度最高的(水質)自動監測網絡。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源頭地區,江蘇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先后印發《江蘇省南水北調東線駱馬湖、洪澤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指導意見》《江蘇省江北運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確保“一江清水”北送。截至今年5月底,已連續11年圓滿完成向省外調水任務,總調水量達90億立方米,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
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方面,江蘇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制定實施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十四五”以來累計削減總氮、總磷分別為9204噸和1194噸。將全省22條重點入海河流全部納入總氮治理與管控范圍,“一河一策”系統推進總氮治理工作。
呵護凈土,讓萬物和諧共生
2024年,江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開展監測的“十四五”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所有點位中污染物含量均未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制值。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馬建輝說,近年來,我省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風險”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全省共完成1543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和7個國家級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
“我們將持續發力,從源頭防控土壤污染,開展沿江1公里化工騰退地塊土壤污染專項治理行動,大力推動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整治,推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馬建輝說。
一方凈土,讓萬物在江蘇大地和諧共生。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今年5月22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
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吳軍介紹,江蘇嚴守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2018年劃定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補充劃定省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相結合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同時,對生態空間加強日常監督,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問題排查整治和沿長江、大運河等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排查專項行動,嚴守全省重要生態空間,提升各類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對生物多樣性維持、特殊物種保護的重要保障功能。
為系統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狀況,我省積極應用環境DNA條形碼技術和AI動態識別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全省95個縣(市、區)已全部完成調查。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建成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7座。
持續攻堅,讓污染無處遁形
危險廢物污染治理是生態環境部門監管的重點。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劉海東說,我省相關工作可概括為“收、處、管、打”四個方面,即深化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建設,提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完善危險廢物管理制度體系,依法嚴肅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行為。“一方面,我們將持續調優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結構,大力推動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實現穩中有降,促進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對照國家要求,抓好危險廢物規范化建設,開展好‘一碼貫通’環境監管建設試點。”
近些年,除了傳統的工業源大氣污染治理外,移動源污染治理也被關注。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王軍敏介紹,為治理移動源污染,江蘇開展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限行和淘汰,制定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淘汰獎補資金管理辦法,2022—2024年累計淘汰23萬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積極推廣移動源領域新能源替代,2022—2024年,全省推動更新新能源貨車8000余輛、新能源公交車1萬余輛;現有LNG動力運輸船舶105艘,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推進重型卡車、渣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電動化替代,南京、無錫、徐州、南通等市已建成一批全電攪拌站。組織各地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合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依法打擊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機構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
我省還將加快淘汰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推進淘汰采用稀薄燃燒技術的燃氣貨車,推動淘汰國四排放標準中重型柴油貨車和國二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持續推進渣土車電動化和公共領域用車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比例進一步提高;全面推廣全電工地、全電攪拌站建設。推動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石化、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門禁系統建設,強化柴油貨車在線監控、門禁監管,列入重點管理名錄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編碼登記實現三級聯網。